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张鹏

(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学员六队,上海200433)

【摘要】目的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PE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ERCP的220例患者,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对ERCP术后并发PEP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接受ERCP的22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ERCP术后并发PEP,发病率为17.73%;Pearso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多次胰管插管、多次胰管显影、胆总管直径偏小、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P<0.05)。结论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患者胰管插管>3次、胆总管直径<10mm、有SOD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胰腺炎;高危因素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良生活习惯使我国胆胰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目前临床诊断与治疗胆胰疾病的常用方法,ERCP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等优点。本研究旨在对ERCP术后并发PEP的相关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进行分析讨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ERCP的220例患者。其中男97例,女123例;年龄19~87岁,平均(62.83±22.91)岁;诊断性ERCP34例,治疗性ERCP186例。纳入标准[1]:①有明确接受ERCP指征的患者;②术前血清淀粉酶指标正常;③本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与批准,在纳入研究前所有研究对象均已对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等有了详尽的了解且自愿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2]:①术前碘造影剂过敏试验阳性者;②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者;③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2方法①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凝血五项、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血淀粉酶等检查)与碘造影剂过敏、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前6h开始禁食,术前20min给予盐酸哌替啶(杜冷丁)50mg、地西洋(安定)10mg、山莨菪碱(654-2针)20mg肌肉注射。②术中操作:嘱患者左侧俯卧位,术者持镜插入病人口中,依次经过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后进入十二指肠并寻找十二指肠乳头,调节角度钮,使乳头位于视野左上方,经活检孔插入导管,调节角度钮与抬钳器,使导管垂直于乳头开口处后将导管插入乳头,确认导管已插入胆管或胰管内后注入造影剂(30%泛影葡胺)2-3ml,推注速度0.2~0.5ml/s,在荧光屏上观察胰管或胆管显影,明确诊断并治疗。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研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

1.3观察指标参照ROMEⅡ诊断标准对SOD进行诊断: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且伴有以下症状:①每次发作时间≥30min;②任意两次发作的时间间隔≥12h;③疼痛程度呈中重度,且维持稳定;④排便后及改变体位后疼痛无缓解;⑤疼痛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③参照cotton标准[3]对PEP进行诊断:ERCP术后24h血清淀粉酶或血脂肪酶水平≥3倍以上的正常值,并伴有胰源性腹痛≥24h;胆总管的直径的测量:在胆总管十二指肠上端直接进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其中回收220份,有效率为100.00%。经统计,220例接受ERCP的患者中,有39例患者ERCP术后并发PEP,发病率为17.73%,其中男16例,女23例;有181例患者ERCP术后未并发PEP,未发病率为82.27%,其中男81例,女100例。将39例ERCP术后并发PEP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余18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2.2良性胆系疾病行ERCP并发PEP的相关因素Pearson单因素分析Pearso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多次胰管插管、多次胰管显影、胆总管直径偏小、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P<0.05)。性别、年龄、乳头括约肌预切开、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ERCP术后并发PEP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良性胆系疾病行ERCP并发PEP的相关因素Pearson单因素分析

3结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大多采用ERCP,ERCP在协助临床医生确诊及治疗胆胰疾病病等方面确实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居高不下的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尤以ERCP术后并发PEP最为凶险,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最大,因此对于如何更好的规避ERCP术后并发PEP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接受ERCP诊治的220例患者中,ERCP术后并发PEP的患者有39例,发病率为17.73%,可见ERCP术后并发PEP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之前学者提出的1~7%的发病率。因此,探明导致ERCP术后并发PEP的原因对于提升患者的预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Pearso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多次胰管插管、多次胰管显影、胆总管直径偏小、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P<0.05)。这与江涛[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患者胰管插管>3次、胆总管直径<10mm、有SOD是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合理有效的规避以上因素能够显著降低ERCP术后并发PEP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伍小琼.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34-36

[2]何祎,张佩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5):462-464

[3]CottonPB,LehmanG,VennesJ,etal.Endoscopicsphinc-terotomycomplicationsandtheirmanagement:anattemptatconsensus[J].GastrointestEndosc,1991,37(3):383-393

[4]江涛.良性胆系疾病行逆行胆胰管造影并发胰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328-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