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临床体会

薛军

薛军(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儿科114200)

【摘要】面瘫又叫面神经炎口眼歪斜口咽眼呙斜掉线风。

【关键词】面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331-01

面神经炎: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此次病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近几年面神经炎患儿逐渐增多,所以也成为中医儿科疾病。

发病原因:1.感染:约42.5%: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发病,部分患儿发病前后有病毒感染。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2、压迫因素:由于孩子本身表达不确切,有些部位得了肿瘤或血肿会压迫到面神经,导致面瘫发生。3、中风:多数面瘫患儿发病前患侧头部受到过冷风、冷水等刺激,如吹电扇、遇冷水等。当人体的抵抗力正处在最低点时,遇冷后面神经血管发生了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而引发面瘫。这是比较典型的小儿面瘫的原因。4、疲劳:孩子天生爱玩,部分患儿病前有过疲劳史,免疫力相对下降。如果遇到情感的相对过大波动,如生气、害怕、紧张、压力过大等,则易患此病。

面神经炎分型: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小儿面神经炎多为周围型。

临床中对15例病例进行对照分析,女8例,男7例。其中6例西药加面部热敷治疗,6例西药加针灸治疗,3例患儿单纯针灸治疗。12例患儿都痊愈,3例病情好转,但是仍留有一些病症。小儿面神经炎的发病为感染所致较多,因为炎症或病毒感染后,出现面神经水肿,所以急性期以控制感染为主。西药抗感染同时,配合营养神经治疗,少量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使患儿病情急性期一周之内,都得到较好控制,配合红面部热敷加速面部血液循环,有力面神经功能恢复。小儿针灸与成人不同,年龄较小的,针刺穴位后,不留针,年龄较大,能够配合治疗的,可以留针。针灸治则:祛风邪,通经活络为主。选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主选穴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风池、太阳、昆仑、翳风、下关、攒竹、迎香、外关等配穴。

结果:15例病情都得到好转,12例痊愈,3例未愈。西药加面部热敷治疗的2例未愈,西药加针灸治疗的都痊愈,单纯针灸治疗的1例未愈。所以说西药加针灸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

讨论:面神经炎又叫吊线风,口眼歪斜,发病时初期不一定能发现,病情轻,对人生活影响不大,人们都认为中风所致,当出现面瘫时,家长才会带孩子来就诊,但是不抓紧治疗,使面神经麻木、变性,功能尚失,就难痊愈,请各位家长要为患儿早日治疗。治疗时在发病急性期,给予西药治疗,3天后病情平稳时,方可以配合针灸治疗,并做脸部热敷,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得到治疗良好效果。对于因为肿瘤或血肿压迫所致,首先治疗原发病;小儿过度疲劳导致面瘫,多属免疫力低下,外邪乘虚而入,要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