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辐射环境监测及优化布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1
/ 2

简述辐射环境监测及优化布点

韩鹏1杨锐锋2

韩鹏1杨锐锋2

1.身份证号:2311231991****0111云南省昆明市650051

2.身份证号:5304271990****0038云南省昆明市65005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核能及核技术被拓展应用到各个专业领域,与此同时,辐射污染也给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在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环境背景下,积极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势在必行,而辐射监测点布设也成为整个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核技术;辐射环境监测;监测点布设;

现阶段,能源供需失衡与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开发可再生清洁型能源,维系能源供需平衡,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布设监测点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布设辐射环境监测点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1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关键内容

1.1辐射环境本地调查的监测点布设

在辐射环境本地调查过程中,要根据源项的运行规模划定调查范围。通常情况下,辐射环境本地调查流程如下所述:

其一,按照既定规律划分网格,选择合适的横、纵向坐标轴,确保布点的合理性与均匀性;其二,按照特定次序进行排列,完成整个监测区域划分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选点不能集中在监测区域的几何中心,因为几何中心并不一定存在污染源。此外,受到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方面条件的干预,辐射环境监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反应特定区域辐射污染情况。由此可知,选择有代表性的辐射环境监测点位至关重要。

1.2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

针对部分特殊污染源,选择同心圆布点法或扇形布点法较为合理。以大型核电厂为例,根据前期采集的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和人文信息等,以反应堆为中心,遵照扇形布点法规则选定辐射环境监测点位。

对于不规则性污染源来说,可以采取同心圆布点法与扇形布点法相协调的方式,保证污染物体量、浓度及密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监测区域。

以核设施运行阶段的陆地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为例,按照工作场所规模,确定监测半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同时,将空气监测点布设在排放口位置,而采样点则布设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开阔地带。

1.3核技术应用区域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

现阶段,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数量较多,且射线装置种类不胜枚举,在医疗卫生、工业生产、机械制造、专项科研、地质勘查及教育领域普遍应用。然而,我国缺乏关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监测工作的标准规范,这使得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辐射环境监测过程中,为全面且客观的分析核技术应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当进一步明确技术应用分类,以及核室外照射种类。通常情况下,以核技术应用项目所在区域为中心,分别在防护设施的屏蔽验证处、技术人员、公众人员及环境对照点处布设点位,并加大对核辐射泄漏高发点的重视度。

2监测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如很多工作人员在数据监测的过程中并未对数据反映的问题予以全面且科学的分析,工作人员也无法准确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故而不能及时发现数据异常,阻碍了数据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对策。首先,及时改变监测工现象。一方面要做好监测数据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还应高度重视监测数据评价,如发现异常数据,工作人员需积极开展初步分析,不断增强工作人员对异常信息数据的感知能力。且加强数据评价,将重点放在异常数据的评价上。

其次,避免应用大平均方法。大平均数据方法主要是指工作人员以监测点的平均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比对。该方法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不得采用上述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数据的纵向比较,与历年数据科学对比,从而充分体现其作用和价值,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数据。

再次,重视单向变化。单个监测点的数据信息如发生单向变化,数据变大或变小都可反映一定的现象。数据分析人员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据分析。单向变化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时间变化,其二为空间变化。如γ空气吸收剂量率瞬时或累积剂量每年降低50%,则五年后便可降低至初始值的3%,7年后,该数值可降至0.78%。如发现数据单向变化,则需仔细全面地分析数据,从而明确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数据表达中,不可缺少m/n。当前的数据报道当中,n的报道较多,而m的报道较少,因此测量结果的理解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偏差。所以必须合理分配m/n。

最后是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在数据分析中,监测人员并未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对此,工作人员需对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如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超出正常范围,则监测数据的精度有待考证,此时工作人员应当对监测方法及结果予以全面分析和研究。

3辐射环境监测点优化布设的基本内容

为进一步保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效果,应当优化敷设环境监测点布设流程,准确筛选监测特征污染物,且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合理布点,应用TOPSIS法,提高监测效率与监测精确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3.1优化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流程

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点流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步骤:其一,采集与整合核设施运行阶段污染物扩散流程,放射物质种类、物化属性和辐射水平等基本资料;其二,以监测数据资料为基准,组织辐射环境监测本地调查,进一步明确不同照射途径的三个关键点,即关键途径、关键核素和关键居民组。同时,识别指示性生物。根据设施类型、规模和环境特征等因素,明确辐射环境监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证监测方案的可执行性;其三,构建完整的污染模型,选择合理的布点方式。

3.2筛选监测特征污染物

为确定释放射线或核素的种类、浓度、物化属性及释放途径,如实反馈辐射污染程度,应当选择占比大的污染物或者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从微观角度进一步推断局部污染情况,然后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应用频率较高的特征污染物筛选方法主要包括潜在危害指数法和评分排序法等。经过理论探究与实践积累可知,这些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成效。

3.3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合理布点

从辐射环境监测目的出发,综合考量基础设施配置、设施功能特征及区域人口密度等关键因素,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位置不同,造成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环境特征,选择适宜的布控点,从而提升监测效率,为辐射效应评价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彻底提高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较为常见的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法主要包括经验法、统计法和物元分析法等。综合分析辐射环境监测点设置对周边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排除外部自然环境干扰因素,以此加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环保意识也进一步增强。通过执行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全面掌握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以监测结果为基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从而推动自然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礼.室内辐射环境监测和保护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7(3)

[2]夏益华,王绍林.辐射环境监测的取样代表性及某些相关问题[J].辐射防护,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