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浅谈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

高庆玲

高庆玲(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中心小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道德认识更容易受情境暗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品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品德教育;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在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急剧变化的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但又容易被环境感染,尤其是他们的道德认识有很强的具体性,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肤浅认识更易受情境暗示,环境已经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现就教育环境对品德形成的影响制约作用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人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以知为基础,以情、意为中介,以行为外部表现。思想品德的形成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循环发展。这一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并且离不开客观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具体的环境,人的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因此,环境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儿童教育是先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是儿童首先接触的生活环境,他们从呱呱落地到独立工作之前,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儿童的特点是模仿,他们的言行往往是从对父母等亲人的语言行为的模仿开始的,由于他们缺少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往往以为大人的言行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把父母等家庭主要成员的言语、仪表、神态、手势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作风等都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谁与孩子接触得最多,谁对孩子的影响就最深。因此,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风貌、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等都不断地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周恩来同志九岁前受教于一位很好的教育者——抚养者陈氏。陈氏是他的养母,出生书香门弟,善诗文书画。是一位很有才学的妇女。她经常给年幼的周恩来讲述我国古代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的事迹。养母还给他讲述中国历史上一些民族败类如秦桧、洪承畴的恶行。流芳千古的仁人志士与遗臭万年的历史罪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他,熏陶着他那幼小的心灵,使他自幼就敬佩民族英雄,憎恨民族败类,形成了他受憎分明的情感。事实证明,家庭影响和教育对孩子具有基础性和“定向”作用。父母是子女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最细致和最有权威的设计师、雕塑家,这就要求父母乃至其他对孩子有影响的成员,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和睦友好、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同时,还要求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适当的地位,采取科学育人的方法,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让孩子有受侵蚀、产生不良行为的环境。

2.学校环境对品德形成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一种环境影响。我国少年儿童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及世界观的培养与形成,主要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在儿童品德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师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定向引导、偏向纠正,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自身形象“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孩子”,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与社会的理想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教师的熏陶感染,学生的态度、行为习惯也随之而变。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定向引导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定向引导便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华罗庚读小学时,做作业既快又准,就是书写不整洁。老师耐心引导、教育,培养他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这对他后来的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可能沾染坏习惯,教师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还应随时对学生的不良品德予以纠正。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和完美人格影响学生。

其次,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形成了对学生品德的系统教育。学校德育能对零乱分散的社会进行集中概括,对意义深浅不一,本质显隐不同的社会影响进行提炼深化,从而让学生对各种社会行为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通过政治课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利用共青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班主任引导实践,综合构成知、情、意、行的完美教育过程。

另外,集体活动也能对学生品质的形成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学生都有好奇、好谈好动、积极向上等心理特征,对集体开展的以学习为中心,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活动,总是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因其内容的社会性、丰富性,形式上的新颖性,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集体对其成员的个体意识、行为方式与习惯都发生着影响,从而制约着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相反,学生生活在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中,常常会使他们生活漫无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学习任务,纪律性差,自私心重,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点……,因此,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集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3.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尽管学校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学生接受影响的范围总是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范围。总的来说,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每个学生都有一般的人际关系,学生在交往中,受交往群体的影响,生产和交往群体相协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交往倾向,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教育者对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交往群体应予以肯定,并加以引导;而对不正常的交往群体,则应予以及时制止。这样,就能减少少年儿童受侵蚀的机会。

其次,社会风气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风气不是望之无形,听之无声的东西,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耳闻目睹、亲身体验的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气和歪风邪气并存在社会上,彼此矛盾斗争,此消彼长。这两种风气都在影响着学生,有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时又以冲击波的方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各个角落“保家卫国”呼声震憾大地,爱国、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当时社会上的正气。这种社会风气以冲击波的方式影响着少年儿童,他们也拿起红樱枪,建立儿童团,积极参加保卫战,机智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在当时儿童的身上迅速形成。可见,社会风气对儿童的影响是何等之快。因此,为了少年儿童健康地成长,必须端正社会风气,努力制止歪风邪气的产生。

总之,社会教育环境是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对少年儿童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塑造具有良好的品德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