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与结核病发病危险的队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与结核病发病危险的队列研究

何明亮

(衡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21200)

摘要:目的探究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与结核病发病危险的联系。方法选取2017年衡阳县的5000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X线胸透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即为实验组,阴性患者即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和结核病发病的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PPD反应程度5~、10~、15~、≥20以及水泡等均为结核病发病的因素,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PPD反应程度5~和10~上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PPD反应程度15~、≥20以及水泡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若高中生PPD反应在15mm之上,同时伴有水疱,可视为结核病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应该将该类患者作为预防结核病的重点对象,最大程度上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结核病;发病危险

预防与治疗结核病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仍然是临床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结核菌素强阳性人群结核病发病率一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临床上需要对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的强阳性者开展预防性化学治疗,同时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进可减少发病。现如今,临床主要采用结核菌素试验检验结核菌感染人群,该项检测方法的试剂主要为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因为所含的杂质较少,随之非特异性反应同样减少。由于目前卡介苗接种十分的广泛,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年龄、营养不良以及某些疾病会直接影响结核菌素反应强度。上述研究中,针对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与结核病发病危险的相关性进行探究,详解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衡阳县的5000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皮内实验,X线胸透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即为实验组,阴性患者即为对照组。年龄16~18岁,平均(16.2±0.1)岁,男2500名,女2500名。本次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会同意,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表示无差异,即P>0.05,结果中的观察指标可展开对比。

入组标准:所有病例得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分组均参照《结核病诊断标准》及《结核病分类》中的相关标准[1]。

剔除标准:剔除不愿意积极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2实验方法

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生产厂家:北京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可在患者的左前臂屈侧中央稍下处进行皮内注射,剂量为0.1ml,可在72h内测量患者的硬结横径和纵径,观察患者的局部是否出现皮疹、水泡或者淋巴管炎,做好详细的记录[2]。

X线胸透检查:对所有患者开展X线胸透检查,同时对出现咳嗽、连续咳痰14天以上且痰中带有血丝的患者做X线胸透检查,对具有异常阴影、PPD反应在20mm之上以及具有水泡的患者开展X线胸片检查[3]。

细菌学检查:X线胸片检查具有异常的患者进行3次痰涂片,之后开展抗酸染色。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为两组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和结核病发病的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用(n,%)表示,?2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P<0.05或P<0.01,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高中新生PPD反应程度和结核病发病的Logistic单因素

Logistic单因素主要对PPD反应程度5~、10~、15~、≥20以及水泡等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3讨论

结核菌素反应标准会因为目的不同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别。将筛选预防治疗对象作为目的,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反应的阳性标准主要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以及感染后发病呈现。预防性治疗对象的结核菌素反应强度发病率较高,能够全面的覆盖比例较大的新发患者[4]。

儿童接种卡介苗后的呈现的结核菌素反应均在3~19mm,大部分均在10年后转化成阴性,一般情况下,结核菌素感染结核菌素反应大于15mm,大约可持续20年,部分患者会持续终身[5]。

不同结核菌素反应强度和患者的发病时间同样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上述研究中,PPD反应程度15~、≥20以及水泡等作为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该病的发病率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结素反应大于15mm或出现皮疹水泡患者均具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同样会受到非接种卡介苗或者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相关影响,有研究显示,患者接种卡介苗接种后PPD≥15mm也可见,但是发病率低于1.4%。因此,临床上不论是否对患者接种卡介苗,均可开展结素反应进行统一强度,进而预防性治疗结核病。另外,结核菌素反应越强说明患者的近期感染率越高,从而患者的发病危险性也明显升高。结核菌素反应处于0~9mm之间,患者在2年内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在第3年会出现明显升高等现象,进而反映患者是否具有新感染的结核菌。虽然对低反应患者每年均开展结素反应检查,但是确不能够监测出确切的证据。反应处于10~14mm的患者发病率在0~9mm及≥15mm或者皮疹水泡患者之上,该区间可作为接种卡介苗环境的分枝[6]。

综合上述,若高中生PPD反应在15mm之上,同时伴有水疱,可视为结核病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应该将该类患者作为预防结核病的重点对象,最大程度上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深究。

参考文献

[1]鞠剑波.高中生结核菌素试验反应程度与结核病发病危险的队列研究[J].皮肤病与性病,2017,39(3):191-193.

[2]陈麒,齐怡,周颖,等.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5,4(1):32-35.

[3]王永红,杨震,王海娜,等.2008-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生PPD试验结果及结核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6):645-649.

[4]方益荣,牛文柯,卢巧玲,等.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4):573-575.

[5]马新德.应用结核菌素试验筛查中学生肺结核的结果分析[J].甘肃医药,2017,36(9):791-792.

[6]丁守华,万青灵,邵文荣,等.淮安市高校学生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5):72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