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汝亚峰

汝亚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本文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探讨入手,剖析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丰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随着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加速推进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高等教育在办学观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群体构成、个体的学习方式以及生活目标的追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辅导员的传统教育功能并没有改变,但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必须在其传统内涵中延伸出新的与时代同步的重要功能即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教育和管理的中的巨大作用。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聘逐步规范,辅导员的培养受到重视,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得到加强,辅导员的发展受到关注,但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辅导员角色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关于高校辅导员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高校应处于怎样的地位?有何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高校部分领导和老师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标准是“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目前,对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

第一,辅导员是管理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校园里,人们经常看到辅导员总是与学生活动在一起,因而大家对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的认同,一般是从广义的教师上去认识,如同学校里的教学辅助人员,乃至后勤管理人员也被看作老师一样。这种误区把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辅导员看作另一类教师,把他们当成行政管理人员。

第二,辅导员工作是短期行为,是过渡性工作。有些高校明文规定,高校毕业生从教前要有担任辅导员的工作的经历,辅导员工作满2年的愿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校给予合理安排。辅导员流失的高峰期是工作后两、三年。很多人在工作第一年就提出转岗要求。辅导员的这种短期任职行为使人们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一种过渡性工作。

第三,辅导员是“多面手”。目前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对辅导员职责的误解,即认为辅导员就是“多面手”,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宜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因此辅导员只知道来事就做、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职责,没有工作自主性,抑制了创造性。这导致了辅导员奔波于日常琐事中,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工作的新变化提高应对能力,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2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性别、年龄结构、来源渠道方面不尽合理

由于辅导员数量少、年轻、工作实践经验少,导致辅导员每日陷入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奔命,较少顾及诸如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就业辅导等创造性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辅导员职责之所在。另外,辅导员队伍中女性比例偏高,女性比例过高对学生创新思维、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是不利的。

3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过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内容;稳定局势也仅仅是基本要求,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拘泥于此,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实质,也就不能完成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的重要任务。

4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不能适应辅导员工作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较普遍地存在着轻学生工作的现象,对辅导员队伍的专项培训、进修等方面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致使辅导员得不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加上辅导员繁杂的事务太多,根本无暇学习和提高,大多停留在凭经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层次上。

5队伍不稳定

目前,许多辅导员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是3年以下,因而队伍流动性较大,不稳定;另一方面,队伍来源主要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除了一部分人是真心喜欢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喜爱学生工作外,有相当一部分是迫于高校评定职称中的某些规定或其他方面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从其内心来讲并不愿意担任辅导员工作,更谈不上热爱辅导员工作了。他们想的更多的是今后个人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应采取一些列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5.1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各高校一定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及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制定相应配套措施,落实辅导员的编制、职别、级别等问题,配齐所需人员,增加投入。要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观念,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通管理的新型的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使辅导员感到“术业有专攻”,事业有奔头,把学生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生长点和心理归宿。

5.2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调查研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决策计划能力、统筹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宣传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辅导员应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5.3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1)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明晰职责、增强责任心、优化队伍、提高素质、调动积极性、升降奖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2)健全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队伍、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职务评聘;②提高辅导员的行政待遇;③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加大转岗分流力度;④优化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⑤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优秀辅导员。

总之,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用得上、留得住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内容)[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