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药物治疗

/ 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药物治疗

邹存珍李滨齐凤琴

邹存珍李滨齐凤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176-02

【关键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药物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常见的阴道炎,多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该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及菌丝相,菌丝相有侵袭能力,可致病。该菌可生活在正常人体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经常在阴道中存在而无症状。约有10%非孕妇女、30%的孕妇阴道内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当阴道内糖原增多、酸性增强,局部免疫力低下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为菌丝相而引起炎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还有长期应用抗菌药,改变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抑制关系,亦可使该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过去曾称为念珠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此病可通过以下方式传播:口腔、肠道和阴道的念珠菌可相互自身传染,当条件适合时即发病。此方式属内源性感染,为念珠菌阴道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性交直接传播,仅占少数;也可见患者衣物、毛巾、坐便器等间接传播。患病后的主要表现有:外阴瘙痒或灼痛为主要症状,急性期白带增多,呈乳凝块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阴道黏膜上有一层白色黏稠或豆腐渣样分泌物覆盖,擦净后可见黏膜充血红肿,甚至有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疑有糖尿病者应查尿糖及血糖。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的治疗包括

1.消除诱因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停用广谱抗菌药、类固醇激素及雌激素、勤换内裤并用开水烫洗衣物。

2.局部用药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片剂或栓剂塞入阴道内,每晚一粒或一片,连用7~10天为一疗程,外阴再涂以3%的克霉唑软膏止痒;硝酸咪康唑栓剂有200mg、400mg、1200mg三种规格,每晚一枚,塞入阴道,疗程为7天、4天和1天。外阴可涂硝酸咪康唑软膏止痒。

3.全身用药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者、未婚妇女、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或顽固及反复发作的病例可口服以下药物:

(1)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连用3~5天。或200mg每日两次,用2天即可。

(2)氟康唑:150mg,顿服。

4.复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治疗若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真菌学证实的症状称为复发,若一年内发作4次或以上称RVVC。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治疗后约5%复发,对复发病例应查找诱因,性伴侣同时治疗,药物以全身用药为主,治疗中禁止性交,每日更换洗净消毒后的内裤。连续3次经期前复查。抗真菌治疗分为初始治疗及维持治疗。初始治疗为局部治疗,延长治疗时间至7~14天;若口服氟康唑150mg,则72小时后加服1次。常用维持治疗,氟康唑150mg,每周1次,共6个月。或克霉唑栓剂500mg,每周1次,连用6个月。伊曲康唑400mg,每月1次,连用6个月。

5.孕妇的治疗阴道真菌感染在妊娠期大量增加,在妊娠期对胎儿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也不增加胎膜早破或早产的危险,但在胎儿分娩过程中,会将阴道内的真菌传染给新生儿,使新生儿在出生后感染真菌,表现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真菌性口腔炎)和肛门生殖器真菌感染(尿布区皮炎)。对于孕妇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有报道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症状的患者,但新生儿真菌感染基本上都是从母亲产道感染的,所以从预防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角度出发,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对孕妇生殖道真菌感染进行治疗。治疗上选用咪康唑、克霉唑,已经证明这两种药在孕期使用是安全的。

6.治疗进展一种新的局部抗真菌药克霉唑阴道片用于临床,它是克霉唑与乳酸的复合物,每片含克霉唑500mg及一定量的乳酸,放入阴道后,降低阴道的pH,有助于阴道恢复正常菌群,从而增加克霉唑的抗真菌作用,乳酸还可增强克霉唑的水溶性,从而增加克霉唑的释放能力及组织穿透能力,使深层上皮的真菌也容易受到药物的作用。阴道一次性用药一片即可。在早孕期成功率达84%,中孕期达87%,晚孕期达78%,一般不需重复用药。对照研究表明,使用克霉唑200mg连服3天或6天与一次性使用克霉唑阴道片1片,疗效相当。克霉唑阴道片大量用药也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7.阴道冲洗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发现阴道冲洗并不利于阴道炎的治疗,相关教材中对阴道炎的治疗亦将阴道冲洗取消,因为研究发现阴道冲洗在洗掉大量分泌物的同时,也会损伤阴道黏膜并将乳酸杆菌冲走,导致菌群失调,不利于阴道正常环境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高玉涛.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假丝酵母菌分型、药敏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

[2]吴音,陈元,马珍,周晓.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性酵母菌鉴定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年04期.

[3]刘朝晖,杜近云,董悦,樊尚荣,万哲,李若瑜.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真菌学研究及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