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液透析常见风险的护理与防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血液透析常见风险的护理与防范

朱芳隋金华(通讯作者)

(北戴河疗养院全军中西医结合肾病诊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前后常见风险的护理与防范措施。方法: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优化环境;加强护士责任心、人文关怀,做好护患沟通;加强专科培训,熟练掌握各类操作技能;熟知应急预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开展血透患者健康教育等。结果:血液透析风险较前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血液透析属高风险治疗,加强透析前后的护理与预防,降低了血液透析的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风险;护理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222-02

近年来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普及,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护理风险系数也在增加。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专业性强、工作风险大的特点。我院开展血液透析已有三十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透析人数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加。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认真分析,针对风险因素加强护理和预防,保证透析安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6年12月对178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频度2~3次/周,共29330人次,回顾分析血液透析常见风险的护理与预防。

1.2透析材料

采用武汉启诚水处理系统。透析机45台,德国贝朗Dialog+透析机、瑞典AK95S透析机、日本DBB27透析机。费森尤斯F6、F7型透析器,尼普罗150G型和贝朗高通、低通型透析器。马来西亚透析通路管。日本尼普罗生产的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血管通路采用动静脉内瘘和双腔留置管。

2.方法

2.1优化环境[1]

2.1.1风险分析:①血透室各通道没有严格分开,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措施不得当,易发生交叉感染。②血液透析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过氧乙酸、次氯酸钠、冰醋酸、含氯消毒剂等,护理人员每天进行配比,进行透析机消毒,由于环境较为封闭,空气流通相对不畅,长时间接触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致癌等危害,严重者怀孕期会导致流产。③水处理系统及透析机故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排除故障,导致血液透析未能顺利进行。机器维护不到位,各个监测失灵或监测指标达不到要求,影响透析质量,甚至危机生命。④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搬运透析液桶、生理盐水箱、搬运患者到床上,在这些操作中如果用力不慎,往往造成护士腰间盘脱出、腰肌劳损、肌肉拉伤等。

2.1.2预防措施:①血透室装修改造后,合理布局,工作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和污染物通道严格分开。为乙肝、丙肝传染病患者提供专门的隔离透析区,进行专区、专机透析和专人护理,确保医院的感染安全。②定期进行空气培养,每天增加通风次数,确保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安排专门护理人员进行消毒液的配置,保证消毒液浓度准确,定时更换,桶盖保持密封状态。③血透室配有专门的工程师,定期对所有透析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做好透析设备的维护工作。一旦发生故障,工程师随叫随到,及时进行分析和维修,保证患者的安全。④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加强锻炼,增强腰部韧带的柔韧性,在搬运重物时,注重平衡用力,提高护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损伤。

2.2加强责任心

2.2.1风险分析:①护士缺乏责任感,治疗过程中擅自离开透析区,未能及时巡视和发现病情变化,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②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血透室病人多为老病人,长期受病魔折磨,加上经济方面的负担,情绪不稳定,护士工作忙,心理压力大,易急躁,沟通不到位,无法正确处理相关的护理难题,极易发生护患纠纷,甚至暴力事件。③透析的患者都存在潜在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病情逐年加重,甚至有些患者承受不了治疗的痛苦而有自杀倾向。

2.2.2预防措施:①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上机前的自查和互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②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做好告知程序,加强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护士长弹性排班,人性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③针对不同的透析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学会换位思考,第一时间了解病人需要,以过硬的技术服务于患者,使他们充满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加强专科培训

2.3.1风险分析:①护士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不够,缺少临床经验;违规操作,不能正确识别机器报警,导致错误治疗,危及患者生命;操作前后未严格落实查对制度或查对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错误治疗。②操作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血透室,护士常常要为患者进行穿刺、注射、输血、换药等操作,所以针刺伤和体液污染成为血透室职业暴露主要的问题,血源性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最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增大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③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导管透析患者由于营养状况较差,免疫力低下,导管保留时间长、操作中无菌观念差及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和导管堵塞;内瘘刚刚成熟开始使用,由于血管脆性大,操作不当易造成穿刺处血肿,处置不当容易造成内瘘闭塞,缩短了内瘘使用寿命,给患者带来了痛苦。

2.3.2预防措施:①血透室护士必须经过专科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血液透析专科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类型透析机的使用及报警排除,技术要求精益求精;操作前中后认真查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且要重点分析和讨论,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②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个人保护,操作时戴手套,防止血液、体液污染。给病人穿刺、留取血标本、拔针时等动作要敏捷、娴熟、手法得当,有效预防针刺伤。每年为护士检查身体两次,注射乙肝疫苗,加强职业防护。③加强置管后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按时换药,冬季2~3次/周,夏季1次/日,换药前做好导管的评估,有效预防感染;导管固定妥当,防止滑脱;封管液按医嘱配置,剂量准确,防止导管堵塞;新内瘘使用者做好健康宣教并签订协议书,取得配合。由技术熟练、有经验的护士操作,尽量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影响透析质量。

2.4熟知应急预案

2.4.1风险分析:①抢救设备不完善,没有处于备用状态,延误了抢救病患的最佳时机。②突发停水停电而中断血液透析治疗。③血液透析时,导管与管路、透析器与管路及机器监测口处连接不紧密,穿刺针固定不妥当造成脱针、穿刺处渗血,如未及时发现,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失血或空气进入,危及生命。④透析低血压,低血压是指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收缩压下降2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10mmHg[2],且伴有轻微头痛、恶心、肌肉痉挛等,是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原因很多,如未严格控制体重,透析前、透析中服用降压药或大量进食等,由于观察病情不仔细或缺乏经验,未及时观察到低血压前的先兆症状,致使发生低血压,病情严重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给病人带来痛苦。⑤透析中凝血,患者内瘘功能较差,血液流量不足;抗凝剂的使用剂量不准确,尤其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患者出血或手术采用无肝素透析。⑥下机后摔倒,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下机后起床过快、过猛致使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摔倒。

2.4.2预防措施:①血透室配备专用的抢救车和抢救药物以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管理,确保各类药品和设备处于备用状态。②血透室制定了停水、停电应急预案,熟练掌握各种预案并经常进行演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消除了安全隐患。③安装管路前仔细检查有无破损,防止空气进入。机器、透析器及管路安装一定要按要求连接各接头,衔接处一定要拧紧,做到双保险。穿刺针固定妥当,避免针头滑出。④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科学饮食,使其真正认识控制体重的重要性,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长不能超过干体重的3%~5%,如体重增长过多,增加透析次数;透析前避免服用降压药,透析期间避免大量进食,治疗期间护士加强巡视,如出现打哈欠、出汗、烦躁等先兆症状时,及时处理。⑤保证血管通路畅通,及时调整穿刺针角度,尽量达到透析所需的血流量;严格按医嘱使用抗凝剂,确保肝素泵正常运行,尤其是高凝状态患者,时刻观察动静脉压力及管路、透析器内血液的颜色;无肝素透析按要求冲洗管路,避免空气进入。⑥严格控制体重增长,避免单次超滤过多;透析结束后若血压稳定,缓慢坐起,无不适方可离去;若血压偏低,回血后卧床休息,待血压稳定,起床后坐数分钟,无不适方可离去。

3.结果

血液透析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责任性很强的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弥补不足,逐渐优化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熟知各种应急预案,遇事沉着、冷静,做好护患沟通,以娴熟的技术处理各种故障,为患者提供高效的、安全的医疗环境,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工作中谨言慎行,吸取教训,不断修正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引导护士树立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透析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小娟,周连喜,黄伟平,刘海军.护士发生血源性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7):1815-1816.

[2]马丽萍,顾国东,杨琪,等.血液透析低血压的观察与防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