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康健

(泸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四川泸县646105)

【摘要】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49例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观察。结果:49例患者治疗均成功,2周后拆线,未见感染、人工关节脱位、血栓栓塞、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周下床,术后2月左右开始完全负重,术前Harris评分27~72(54.36±12.69)分,术后随访1年Harris78-90(85.16±4.63)分,后伸恢复至1°~4°,平均2.5°,髋关节活动度73°~90°,生活基本实现自理,不需辅助工具活动,正常生活工作基本不受影响,影像学检查无骨溶解、假体松动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疗效显著,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髋臼骨折;创伤性髋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75-02

髋臼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目前临床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由于病情严重、骨折类型复杂等原因导致内固定、复位效果不佳,最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有研究认为20%~30%的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存在创伤性关节炎风险,仍然需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2]。我院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49例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49例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满足手术适应症,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男29例,女20例,年龄46~70岁,平均(63.14±5.16)岁,致伤原因:高空坠伤30例、交通伤19例,其中双柱骨折7例,横行伴后壁骨折1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3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形骨折5例,前柱骨折5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时间均已超过7月,平均(31.25±8.69)月。

1.2手术方式及观察指标

取侧卧位,全麻,K-L入路,沿股骨上端骨皮质切断外旋肌群止点,将后方切除,同时切除关节囊与髋臼周围瘢痕,显露股骨头及臼缘,松懈软组织后髋关节脱位,期间避免损伤神经。完成股骨颈截骨后切除臼窝内瘢痕与残留圆韧带,暴露髋臼切迹,观察髋臼形态,了解骨愈合或髋臼切迹情况。全组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系统,金属臼杯使用压配法植入,不稳定则使用螺钉辅助进行固定,对髋臼愈合情况进行观察,使用髋臼锉在髋臼处制作新臼,股骨头制备成颗粒状并填塞至周围骨缝间,最后在原位植入金属臼杯。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治疗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9例患者治疗均成功,2周后拆线,未见感染、人工关节脱位、血栓栓塞、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周下床,术后2月左右开始完全负重,术前Harris评分27~72(54.36±12.69)分,术后随访1年Harris78~90(85.16±4.63)分,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显著(t=15.961,P=0.000),后伸恢复至1°~4°,平均2.5°,髋关节活动度73°~90°,生活基本实现自理,不需辅助工具活动,正常生活工作基本不受影响,影像学检查无骨溶解、假体松动等。

3.讨论

髋臼骨折后仍有部分患者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主要原因包括髋臼骨折坏死、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其中创伤性关节炎为主要原因[3],且发生因素较多,包括骨质缺损、软骨损伤、手术复位不佳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尽管可获得满意疗效,但仍无法完全恢复原有结构,王海滨[4]等对19例髋臼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1例股骨头坏死、2例创伤性关节炎,提示术后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另有研究显示软骨下骨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凹凸不平的硬化表面,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5]。

本次手术采取髋关节K-L入路,主要因为此入路有助于充分显露髋臼,便于后期取出内固定物,并可最大程度保证假体稳定,另外术中需注意保护坐骨神经,严格遵循解剖层次,减少对不必要组织的剥离,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笔者认为术前应该对拟行手术患者实施细致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明确关节周围是否存在螺钉或是否存在熔骨区,内固定物不影响手术操作前提下需尽可能保留以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另外术中如需应用非骨水泥固定假体,则应尽可能置入颗粒骨,从而保证远期疗效[6]。本次研究中4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失败者,结果显示1周即可下床活动,但笔者认为仍需严格控制下床时间,以避免过早负重导致手术失败。但本次研究病例较少,随访时间有限,且未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所获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后期完善研究以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利新.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32例[J].山东医药,2015,55(47):88-89.

[2]甄平,周胜虎,李旭升,等.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并股骨头坏死的全髋关节置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8):676-681.

[3]游景扬,郑勇,白祥军,等.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11):997-999.

[4]王海滨,吴彬,随萍,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8):695-700.

[5]刘雅克,陶然,王洪,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18):1160-1166.

[6]王林飞,伍骥,郑超,等.远端固定型假体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髋关节股骨翻修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0):1848-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