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引领时代潮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培养创新意识,引领时代潮流

邹霞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丰富教育形式,构建开放式育人环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服装专业创新能力

从1980年我国大学开始设置服装专业以来,服装专业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了,不断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服装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现代的服装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还对其实践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创新实践教学对服装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

学生的创新主动性,一方面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习过程的体会中。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态度,从兴趣入手是最佳的途径。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感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形成信息刺激场,激发学生对服装专业和行业的直接兴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间接兴趣;利用多媒体烘托课堂气氛,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将学生带进自主的学习情景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中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以假缝作为作品的结束,而实际上,假缝成功并没有彻底完成教学任务,在成衣生产中也只是个开始。鉴于时间因素,在大作业完成阶段,经常以小组的形式采用真实面料进行立体裁剪的完整练习,学生应在衣片假缝合格之后,把坯衣样板拓印在纸面上形成可用于生产的服装纸样,并将衣片按工艺流程和生产工艺规则缝制成成品服装。这样不仅可以从整体再次检阅服装样板的优缺点,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工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更适应市场需要。同时,还引导学生对立体裁剪的领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看法、或者生产工艺规则的辨析等有新认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对教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美术设计练习,或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的服装设计比赛,让学生经历一定程度的磨练,真正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新

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更要具备创新能力。目前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继承和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其实,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上的创新并不单单是指服装要追求时尚。复古迹象已悄悄地成为服装美术设计师们一个重要的创新灵感,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也是复杂的,过去某一时期的饰品、服装的某一部分等,也会使我们产生设计的灵感。作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领导潮流,更要考察社会的变化、观察人们的审美意向,只有这样我们设计出来的才是最具有创新性的服装。例如:经常向学生灌输虚拟服装设计的创新概念,要求学生服装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在线与顾客交流、共同对服装设计,并且采用仿真或对话的方式来设计二维服装片、对选择的布料图案和设计的服装款式进行直观考察,对顾客的穿着效果进行综合考虑,消费者在网站可以输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三围等数据信息,顾客的形态特征就可以被网站计算出来,通过在线软件,消费者试穿所选的服装款式,穿衣效果通过网络终端显示并且可见,这种方式使消费者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心仪的服装,从而精准销售、避免浪费。进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观念和职业道德,具有符合未来发展所要求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科技人才意识、合作意识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实例激发创新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一些图像要领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需要借助实际例子,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动态演示下变得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收集真实的事例,同时利用色织物设计软件在电脑中将实例展示出来,并将模拟的效果图用电脑展示给学生。这样,真实的例子和模拟的效果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判断并掌握服装材料的性能与特点。此外,学生通过色织物设计软件亲自动手进行实训设计,在亲身感受服装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总之,服装行业的独特性与时效性,要求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必须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国情结合,从实践性教学着手,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尚慧霞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科学导报,2014,(11)。

[2]许文海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

[3]张洁清创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