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在糖尿病病人中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病人中的重要性

刘莹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长沙410001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养生在糖尿病病人中的重要性。方法: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入院治疗的8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均为44例。A组给予中医养生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B组为81.82%,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均低于B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为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养生疗法可改善其血糖水平,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养生;糖尿病;血糖水平;治疗效果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被划分为“消渴病”范畴,其是临床中的高发病[1]。其常见疗法为药物治疗,此外,临床医学认为:饮食疗法、心理疗法和体育锻炼等对血糖控制具有较佳效果,这种理论符合中医养生原则。研究中选择本院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中医养生在糖尿病病人中的重要性,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入院治疗的8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主体。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直接批准。纳入标准为: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伴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糖高于11.1mmol/L;空腹血糖高于7mmol/L;75g糖耐量试验结果为2h血糖高于11.1mmol/L);年龄为45-85岁;均出于自愿原则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代谢性疾病者;炎症或感染疾病者;精神异常等无法配合研究者。随机划分为A组和B组,均为44例。A组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范围是47-80岁,平均(60.24±0.18)岁;病程范围是2-9年,平均(4.84±0.57)年。B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范围是46-81岁,平均(61.22±0.45)岁;病程范围是3-11年,平均(5.29±0.40)年。对比上述数据不具有差异性(P>0.05),可比较。

1.2方法

B组给予常规治疗,即降糖药物治疗。A组给予中医养生治疗,具体为:一,情志护理:中医医师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负面心理类型,并了解其性格特征,进而制定个性化情志护理方案。指导患者适时、适度的排泄负面情绪,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调畅情志,使其保持积极心态。二,饮食护理:将饮食结构有效结合于四时变化,若患者肺燥伤津,则应多饮水,并取鲜芦根、天冬和麦冬泡水饮用,每日1-2次。若患者肾阴亏虚,则应多食猪胰、枸杞与百合。若患者大便秘结,则应服用大黄和玄参等中药剂。若患者胃热津伤,则应多食蔬菜与水果,并多饮用新榨梨汁。三,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日适量运动肢体,清晨可练太极,时间为30min,晚上可练八段锦,时间为15min,每周锻炼4次。中医养生注重时效性,中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疾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结合其身体素质合理搭配中药材,选择合适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变化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显效:血糖水平降幅为45%以上;有效:血糖水平降幅为21%-45%;无效:血糖水平降幅为21%以下[2]。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血糖水平用()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用(%)表示,行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治疗效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B组为81.82%,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治疗效果[n(%)]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中的多发病,其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且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有效控制血糖[3]。中医养生疗法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其以饮食调理、精神调养和修炼形体为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进而防治糖尿病。调畅情志是防治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情志失常会导致肝气郁结和七情所伤,进而伤害肝肺和胃液,其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保持愉悦心情可缓解临床症状。饮食有节可从根源上控制血糖,并能减少并发症。而运动指导则能够强壮筋骨、疏通气血和减轻体重,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4]。结果为: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B组(81.82%)(P<0.05);A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均低于B组(P<0.05)。与张玮琼[5]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中医养生疗法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其治疗效果较理想。

参考文献:

[1]吴萍,黄武全,俞全英,等.“四合一”服务团队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河北中医,2017(11):1628-1631,1649.

[2]蒋良华,翁哲芳,胡小英,等.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20-25.

[3]袁欢欢,李琳,徐凤霞,等.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对大鼠糖尿病机械性疼痛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2):149-153.

[4]秦田雨,秦灵灵,吴丽丽,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5):764-767.

[5]张玮琼,吴正正,接传红,等.中药熏蒸疗法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8):6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