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先安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心先安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余爱华

余爱华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医院心内科江西淮安223200)【摘要】目的:观察心先安在慢性心衰上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11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别给予心先安与洋地黄进行治疗,给予心先安的56例患者为观察组,给予洋地黄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治疗效果及各方面指标进行观察,以确定心先安的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心先安治疗慢性心衰前后心功能指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先安治疗慢性心衰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心先安;慢性心衰;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3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350-02一直以来,洋地黄作为治疗慢性心衰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洋地黄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1],因此非洋地黄类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先安注射液是非洋地黄、非儿茶酚胺类强心药,属环磷酸腺苷(cAMP)的换代产品,它的药理作用是通过环磷酸腺苷与葡甲胺(MCA)综合,从而大幅度提高cAMP纯度,增强cAMP脂溶性,使cAMP的药理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本研究对我院11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别采用心先安与洋地黄进行治疗,以确定心先安在慢性心衰上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11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别给予心先安组与洋地黄进行治疗,给予心先安注射液的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2.5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35例,Ⅳ级21例,给予洋地黄治疗的5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0.5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37例,Ⅳ级19例,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上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二组患者均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常规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0.25mg/次/日或0.125mg/次/日;观察组给予心先安90mg~15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治疗2周后对二组患者治疗效果用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临床症状及心脏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排血量(C0)、心电图的变化,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等,同时给予口服地高辛0.25mg/次/日或0.125mg/次/日,2周为一疗程。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同对照组,给予心先安90mg~15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

1.3判定标准:治愈: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心功能纠正到I级;显效: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进步Ⅱ级以上,而未达到I级;有效:各项检查指标有明显改善,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心功能进步I级;无效:各项检查指标、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心功能无变化甚至加重或死亡。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56例,治愈4例,治愈率为7.14,显效19例,显效率为33.93%,有效19例,有效率为33.93%,无效14例,无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41.07%;对照组56例患者,治愈3例,治愈率为5.36%,显效18例,显效率为32.14%,有效22例,有效率为39.29%,无效13例,无效率为23.21%,总有效率为:38.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轻微头痛,1例恶心症状,停药后症状自动消失,不良反应率为3.57%;对照组有2例出现洋地黄中毒心脏反应,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对症补充钾、镁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率为7.14%,二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治疗前的SV均值为:45.3±7.7ml;治疗后为:91.8±6.3;CO治疗前均值为2.99±1.11L/min,治疗后为5.47±0.24L/min;EF治疗前均值为39.1±12.4%,治疗后为72.8±11.6%;SV、CO、EF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心衰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病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后期导致心力衰竭,其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本研究对我院11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别采用心先安注射液与洋地黄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二种药物疗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先安注射液的不反应明显小于洋地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表明,CA2+和cAMP(环磷酸腺苷)是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的两个信使,cAMP既可促进肌浆网释放CA2+到肌浆,又可促进CA2+进入细胸内,心先安注射液属环磷酸腺苷(cAMP)的换代产品[3],它的药理作用是通过环磷酸腺苷与葡甲胺(MCA)综合,既保存了cAMP的基本特征,又增加了cAMP新的生理功能,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管平滑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同时cAMP还能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肌供氧量。提高氧的利用率,进而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保证心室充盈,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参考文献

[1]张惠英.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26):341.

[2]吴大伟,赵颖,杨艳萍,等.环磷腺苷葡甲胺治疗慢性肺心病肺功能不全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1.43(7):467.

[3]张文博.心血管药物应用的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