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转向何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阅读教学转向何处?

陈均磊

陈均磊山东省胶南市实验小学266400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天地里学习了十几年,摸索了十几年,思考了十几年,我已与学生、与小学语文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看到有评论说现在的语文教学费时低效,影响了学生语文的发展时,我的心里就难受,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急切地想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学语文、让老师轻松教语文的方法,然而,谈何容易?就在我们苦苦思索而不得的时候,仿佛从天而降般,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仿佛在暗夜中看到了灯光,其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但由于“教会知识”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已经形成习惯。老师们一下子就感到很迷茫:不教知识,那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上?“教会学习”怎么教?

我边思索边实践,终于有一天,我郑重地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情感的外衣下是方法的习得。我把它看作是我思考的结晶、帮助我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从教知识到教方法转变的“法宝”。

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怎么教?

三点:一是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二是作者想通过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三是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第一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己读书就能够知道个大概,所以就不需要教师再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了(有些特别难以理解的课文除外),这也正是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之所在。那我们上课时做什么?检查预习,交流所得。

其实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知道写了什么是最基本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首先明白的就是它主要写了什么。

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作者想通过这篇课文来表达什么,这是第二点。有人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就是在不断地转圈子。是的,我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背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不,又回到了从前。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个“作者是怎样写的”,现在来看,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让怎样读和怎样写来占据我们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才是阅读教学。

怎样引导学生读书?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

有几点想法:教给学生读书,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和学生读书的规律相符合,想让我们的学生以后怎样去读书,我们的课堂就怎样上,这是最老实的一种想法。我想我们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如果认为这篇课文章好,肯定有那么几段让我们难以忘记,我们就愿意把这几段多读几遍。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抓住重点段落。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肯定不愿听我们再去把课文从头到尾串讲一遍;学生愿意听的是他感兴趣的那几处,我们就来讲这几处。

例如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正是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支撑着他四年就完成了新书的初稿,正是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支撑着他特地到了都城北京。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哪个词语或哪几个词语触动了你,一下子抓住了你,你就把它在书上划下来,然后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

生读。

交流。

师:你由这个词想到了什么?

师:你为什么记住了这个词?

生交流。

师:读一读这些句子,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发现,发现了就是自己的,有的甚至是一辈子都受益的。老师代替学生去讲,讲了学生不一定能明白,明白了记忆也不深刻。

学生读书有发现之后,我们就着重来探讨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是怎么读懂的,这就是方法,读书之法。读懂了之后,我们就再来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这就是表达之法。这是第三点。

还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的例子:

“师:闭上眼,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一个词?

‘终于’?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记住这一个词?

(这个词表现出谈迁写作的艰辛和不易。)

‘20、6、50、400’?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记住这些数字?

(这些数字表现了谈迁信念的坚定和写书的刻苦。)

师:是的,运用了许多数字,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同学们,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几个简单的数字,就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谈迁信念的坚定和著书的刻苦。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日记中尝试一下,用得好,胜过千言万语。”

说了这么多,全是方法的习得。但我们要记住,我们不能为了教方法而教方法,要是语文教学成了“方法论”,那语文就失去了语文的生命。所以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摸索出了在情感的载体下进行方法的渗透。这样学生为情所动,在动情的同时,方法才能进入脑海,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