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常玉江

常玉江(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64000)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192-0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性疾病。病变常累及全部结肠,主要限于结肠黏膜,以溃疡为主。病变几乎不侵犯肌层及浆膜。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泻,粪内有脓血和黏液,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悬殊。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青壮年及学龄期少年儿童发病率较高,婴儿少见。发病率男略多于女。

【临床表现】

1.肠道症状

(1)血性腹泻:为主要的症状,黏液血便、水样便、黏液、稀便等粪便性状异常极为常见,血性黏液便几乎是本病所有活动期病人的必有症状。轻者腹泻每日2~4一次,呈软便或糊状便,混有血和黏液;重者腹泻每日可达10~30次,粪内有黏液脓血或血水样而无粪质。有柏油样便病史,缓解期腹泻可以停止,常有3~4次粥样便。如病变在直肠和直肠乙状结肠接连处引起痉挛,阻碍粪便通过,可引起便秘。

(2)腹痛:轻者可呈间歇性隐痛,重者则可持续性钝痛。典型者为阵发性痉挛性绞痛,常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部,亦可为全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疼痛缓解的规律。

(3)里急后重:早期病变局限于直肠可有此症状,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常有骶部不适。

2.肠道外症状

(1)关节损害:关节痛、关节炎是炎症性肠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约20%的病例有关节炎,受累以四肢及脊柱为主,关节炎可以先于腹泻等症状出现,也可与腹泻同时出现。

(2)皮肤、黏膜损害:多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溃疡性红斑、皮肤坏疽性化脓症、多形红斑、口腔黏膜阿弗他溃疡和胃黏膜炎等。

(3)营养障碍及生长发育延迟:病人因长期腹泻,常常有食欲不振、贫血、发热、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中毒症状,以及体重减轻、肌肉萎缩、低蛋白血症等。多数病例生长发育障碍,青春发育延迟。部分病人还伴有精神、心理及情绪异常。

3.体征

除全身发热、脉速和失水的表现外,全腹有触痛,左下腹明显,肠鸣音亢进,常可触及僵硬或扩张的结肠,或有炎性肿块。如肛门部有继发感染,直肠检查有触痛,括约肌痉挛,黏膜水肿,增厚,颗粒状。有的直肠壁变硬,肠腔变小,指套上常有脓血和黏液。可有腹胀,常见于急性结肠扩张,上腹部膨隆明显。轻者或在缓解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

【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病史较长时期反复发作的症状和特征,如腹胀、腹痛和腹泻,粪内有血和黏液。凡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应高度怀疑本病。多次粪检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直肠及乙状结肠镜检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显示肠炎及溃疡形成。要进一步检查确定诊断,同时确定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分期。

1.临床表现有持续反复发作的黏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少数病人有便秘而无血便,既往史及体检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胆、脾等肠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2)黏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或附着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3.黏膜活检呈炎症反应,常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等。

4.钡灌肠所见黏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性息肉;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治疗方案及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病因欠清,治疗上缺乏特异性治疗原则及措施,以药物治疗为主,达到控制症状,改善全身情况,减轻结肠的炎性病变,控制病程及急性发作,防止复发,但症状缓解并非判断疗效的可靠依据。治疗必须延长至结肠镜检查和X线检查所见病变完全消失为止。多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经内科治疗可望缓解和治愈,少数出现并发症或持续发作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1.内科治疗

(1)充分休息:避免体力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2)严格控制饮食:应给予易消化、无渣、少刺激性、富有营养的食品,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摄入,应停用奶类及乳制品。由于长期腹泻及血性黏液便,常易有贫血、低蛋白及电解质包括铁、镁、钙及微量元素不足,应设法补足,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难以维持氮的正常平衡,必要时可给予要素饮食或全胃肠外营养(TPN)以补充之。

(3)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急性期腹泻严重者,由于直肠、结肠的大量渗出,粪便中水分与电解质吸收不良,会导致脱水、低血钠、低血钾及酸中毒,应根据检验及临床表现予以补充。

(4)抗炎治疗:目前使用水杨酸磺胺吡啶(SASP)效果好,开始时为0.5g,一日3次,以后剂量增加至3~6g/d,见效后渐减至1~1.5g/d,直到症状完全缓解。

(5)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单独使用或配合水杨酸磺胺吡啶都能使症状得到控制,现在多采用5日大剂量疗法,即氢化可的松300~500rag/d,连续5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40~60mg/d,症状控制后渐减量至10~15mg/d,维持至急性期症状消失。对于病变限于左半结肠的病例,可配合直肠滴注疗法,以氢化可的松100mg溶于等渗盐水120ml中,缓慢地从直肠滴注,每日1~2次。

(6)止泻药:为加速控制腹泻,可用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或脑酊。注意剂量勿过大,以免造成粪便及分泌物滞留,导致巨结肠的发生。

2.外科治疗

(1)手术指征:

1)重症病人,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2)慢性病变,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者。

3)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梗阻、出血、穿孔等。

4)已有癌变或黏膜已有间变者。

(2)手术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1)肠造瘘术:

A.横结肠造瘘术:本术式应用于左半结肠病变,情况差,不能耐受一期左半结肠直肠切除术;或病变局限于左半结肠,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又不能耐受一期左半结肠直肠切除术。可先作横结肠造瘘,使大便改道,并积极进行支持及对症治疗,以迅速改善全身情况,进而作二期左半结肠直肠切除术。

B.回肠造瘘术:本术式适用于病变广泛、症状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情况差、不能耐受全结肠切除的病例。先作回肠单口造瘘,使大便改道,便于结肠病变的控制,并积极进行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病变肠段切除。回肠造瘘术初期因大便稀薄,次数及数量较多,应注意水与电解质的补充及皮肤的护理。

2)肠切除术:

A.结肠大部切除术:本术式适用于全结肠病变、性质严重、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出血、穿孔而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例。可切除左半结肠,保留肛门加横结肠造瘘;或作全结肠切除,直肠在腹腔反折部暂行封闭加回肠造瘘。结肠切除术能去除病灶,迅速控制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使病人体质迅速恢复,待局部情况稳定(6个月左右)再行回肠直肠吻合术或横结肠直肠吻合术。

B.全大肠切除术:是较彻底的术式,包括全大肠、肛门切除,作永久性回肠造瘘术,本术式对于严重的全结肠病变病例,能彻底切除病灶,但手术破坏性大,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耐受,而且此术式造成病人终生人工肛门,生活质量下降,应尽量慎重。另一种改良术式是全结肠切除加直肠黏膜剔除,保留直肠肌层的套筒,然后将回肠末端套入直肠的肌层筒内,与肛管在齿状线处作吻合。本术式可保留完整的肛门内、外括约肌及正常的排便反射机制,能维持近似正常的生活;虽然术后初期大便次数较多、控制不良,可以在术中将末段回肠作侧侧吻合,以制成一肠袋贮存粪便。保留肛门的全大肠切除术对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病人,因括约肌功能欠佳,或合并肛门病变如肛瘘、肛周脓肿等,一般不适宜。

参考文献

[1]陈旻湖.炎性肠病临床医生的新挑战.新医学,2004年第09期.

[2]陈明,王承党.炎性肠病的危险因素.医学综述,2009年第17期.

[3]李莉,辛国胜,李桐.炎性肠病的外科急诊处理.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01期.

[4]钟英强,许哲.诊治溃疡性结肠炎应注意的问题.新医学,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