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3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

方萍许海峰

——以池州傩戏为例

方萍许海峰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整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也会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池州傩戏的文化气息的淡泊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通过实地考察,本文结合调查结果,以池州傩戏的发展为例,先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再以池州傩戏的发展为例来分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结合其现状来看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池州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保护

本论文属于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8036,指导老师:吴友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说得再通俗一点,笔者觉得非物质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气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多民族的国度,这种文化氛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已经在慢慢淡化,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从而努力得保护它发展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三个方面: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

(一)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哪有历史可言,正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愈发留香。历史价值也成了文化的核心价值。笔者把历史价值又细分为历史传承价值和科学认识价值两个方面。

1、历史传承价值:“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那么其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以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形式,其中的历史可以弥补官方历史典籍记录的不足、遗漏或讳饰,这样便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经逝去的历史及文化。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比如池州的傩戏,从其内涵和艺术文化上,学界普遍认为,它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2、科学认识价值:文化在一步步的前进中也记载着很大的科学知识,是民众对科学的一步步探讨,只是在外在形式上还是宗教、迷信等色彩。究其实质,会发现这些具有科学价值,是一种科学认识,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就拿我国的农历来说,农历又称阴历,实质是阴阳历,它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就已形成。这是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里蕴含着科学,但是确实有着良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科学性。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天文、气候、季节、物候、农作物生长等情况,体现了古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掌握和认识。这种文化中的科学认识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精神价值

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实质。在欣赏或探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像在寻找宝物一样,最终抓住了民族的精髓而感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的区别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它给人带来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突出了它的精神价值所在。笔者认为文化的精神价值也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它的艺术价值,一个是社会价值。

1、艺术价值这是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懂得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会从审美的角度去享受和感知古文化的美。往往只有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才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触动人的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比如池州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非常细腻而生动。

2、社会价值是在传统中久而久之体现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个集体中产生的,这样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有一种民族凝聚力,这就是社会价值之所在。比如池州傩戏集中于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等山乡的姚、刘、章、唐、姜、杜、汪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当地素有“无傩不成村”之说。可见有傩的地方的民众会“抱”得有多紧,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三)经济价值

虽然经济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普通价值,但是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而且在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时也会带动文化的传播。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善于开发它的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效益。

从小的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会给自身的发展提供经济条件。有了经济后盾,传承和保护才能更有力度。以池州傩戏为例,傩戏的表演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文化。这样有了经济条件,傩戏就能投入更多去传承。

从大的方面来说,全面得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开发方向。

二、池州傩戏发展遇到的问题

尽管政府、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还是抵挡不住时代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消逝。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池州傩戏,都面临着严峻的流逝。这里笔者以池州傩戏的现状为典例来进行分析,总结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遇到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傩戏被视作“封建迷信”和“旧文化”,于是傩事活动也淡化了。而后受到“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影响,傩、傩舞、傩戏等被划入“牛鬼蛇神”的范畴,有关傩文化的研究在这一阶段甚至是一片空白。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始重视,傩文化的研究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八十年代,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等书的编撰对于傩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化。1988年11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傩学研究者有了自己合法的学术团体,傩学研究从此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目标的新阶段。池州傩戏一样随着傩戏历史的起伏发展。改革开放后,池州傩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1987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地区文化局、贵池县等单位联合在池州召开了“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而且有来自上海、北京、江西等1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深入当地山村考察观看了几个村社家族的傩仪、傩舞、傩戏。这是池州傩第一次向外界展示,得到了很高评价。尽管后来也得到了一些展示和传承,但是亲临当地去考察时会发现事实上已经没有了那种氛围,其所面临的困境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使滞后的傩戏难以得到认同感。傩戏的主题和内容都还是陈旧的古社会,只能作为一点娱乐,达不到以前的社会认同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人们似乎已经不需要傩的一些仪式。这样也增加了傩的传承问题,不能激发青年人的兴趣,也难以让传承人深刻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集体的助兴,傩文化恐怕难以生存。

(二)经费的匮乏。经济支撑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没有了经济,没有传承人愿意稳定发展,没有了经济,没有道具和设备来支持,没有经费来宣传,没有经济,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来让传承人安心发扬和创新,影响后继人的积极性。池州傩戏的表演者表示并不会完全依靠演出经费作为经济来源,所以这也只是业余的一种爱好罢了。这样也会导致一个问题,无法专心传承文化实质。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整体上整个傩文化有了组织保障,但是个别地方依然不能实现有效和有组织的保护。池州的傩文化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组织保护。据当地人反应傩戏的演出时间在不断减少,由每年多次变为现在仅有的每年一次,时间上也只是年初二到十五。傩戏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从池州傩戏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也能得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遇到的问题,一是传承问题,二是与时代脱离问题,三是经济条件。要有效保护和发展傩戏必须从这些问题下手,一个个解决,相信会有所突破。

三、有效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笔者根据总结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以下方法:

(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这是五位一体建设的要求。政府的倡导会影响民众,也会指引民众去有效保护这些文化。另外,政府可以作一些有效指导,给相关组织起到指引作用,完善文化保护的组织管理。

2、政府的财政补贴更是一项重要的支持。经费的欠缺是一项大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果能得到政府的专项资金,保护就会持续下去,这样才能有效。

(二)研究者的进一步努力

专家学者的研究一方面体现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能够为该文化带来宣传力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通过研究来传承文化,科学得传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该基础上作出创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其形式或内涵仍然有可取之处,这就需要专家学者来解决如何传承的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结合时代的发展,依然能取得社会的认同感,从而源远流长。

(三)法律视角的保护

很多还未被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正在悄悄地消失,不为人知。法律意识淡薄也会使民间文学与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所以必须提高法律意识来维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申遗。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里认识到了,有效保护会使民族文化不受侵犯,能够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激发人们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也能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里分析出了应该如何有效保护它们。相信在中华民族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民族文化会越来越昌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吕光群,纪明庭.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R].//顾朴光.中国傩戏调查报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0-61.

[3]郝朴宁.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社会承载形式[J].学术探索.2008(3),123-131.

[4]王燕妮.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5]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

方萍(1993—)女,汉族,安徽池州,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法学专业

许海峰(1993—)男,汉族,安徽池州,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本论文属于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8036,指导老师:吴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