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

/ 1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

刘晓晓王家美*通讯作者

刘晓晓王家美*通讯作者

上海长征医院2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存在的问题:囊袋血肿或出血、感染、心律失常、起搏电极脱位、气胸、起搏器综合征以及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等,针对以上护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论:通过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引言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替代传导工系统的工作,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脏功能的障碍。心脏起搏器的适应征包括: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症状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伴晕厥、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等。到目前为止,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唯一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心脏起搏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1.起搏器术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50例起搏器术后患者的观察研究,发现使用起搏器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包括:囊袋感染、电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败血症;另外由于手术中的一些操作、凝血机制障碍、患者体质等问题导致囊袋血肿;起搏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电极脱位,24h内的发病率最高;气胸是锁骨下静脉穿刺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于穿刺时针头刺的过深误入胸腔引起的。还有起搏综合征是由于心室起搏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学方面的异常而引发的,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低血压、呼吸困难、血压波动及脉压波动、心律不齐、脉搏不规则、肝脏搏动、心音及心脏杂音变化、水肿等症状。

2.起搏器术后护理措施

2.1预防感染

起搏器术后应用抗生素3-5天可有效预防感染;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象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伤口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热痛波动感,有无局部疼痛、皮肤变暗变紫等症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每天常规更换术口敷料一次,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一般术后7天拆线,如发现感染及时通知医生,取出被感染的起搏器系统,在远离感染灶或对侧重新埋入起搏器,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2.2预防囊袋血肿或出血

起搏器术后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面色的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出血。同时告知患者术侧肢体制动,避免大幅度动作。若出现囊袋血肿,嘱咐患者手术肢体制动一周。术后予以沙袋压迫伤口6h,每2小时解除压迫5min,如有潜在出血,增加压迫时间至24h,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心律失常的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的改变,患者有无疼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术后予心电监测,常规做全导联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告知患者远离强电压、高磁场的环境,必要时拍摄心脏正位片,确定电极位置。

2.4起搏器电极脱位护理

术后嘱咐患者24h内平卧或略向患侧对侧卧位,术侧上肢避免外展、外旋、上举,勿剧烈咳嗽、深呼吸等。对于不习惯床上小便的患者,给予导尿留置尿管引流;发现心电图表现为间歇起搏或起搏失效时,应考虑电极脱位,及早通知医生重新手术,调整电极位置。

2.5预防气胸

少量气胸不需要干预,气胸对肺组织压迫>30%时需抽气或放置引流管。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2.6起搏器综合征护理

单腔起搏器术后护理中密切监测自主心律、起搏心律时的血压水平,注意患者有无疲乏、心悸、气促、血管搏动、眩晕、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淤血表现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总结

论文通过对本院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的观察、分析阐述了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的一些护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合理、落实及时,相关护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并发症的风险降低到最低,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护理的效果,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静,赵武.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44-46.

[2]徐小雅.4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西部医学,2012,24(4):79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