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增强扫描技术在颅脑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3D增强扫描技术在颅脑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苏立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目的研究3D增强扫描技术在颅脑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到医院就诊的颅脑病变患者90例,在常规Ax、Cor、Sag增强扫描的基础上,加扫3D-T1FSPGR增强。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扫描检查结果。结果在所选的90例患者中,脑膜瘤增强显示脑静脉系统对瘤体有供血21例,其中后矢状窦受肿瘤侵犯5例;后交通段脑动脉瘤血管3维图像重建可见清晰瘤体8例;胶质瘤18例,其中脑动脉血管对肿瘤有供血且存在肿瘤染色7例;脑血管瘤可看到小毛细血管团25例,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可见清晰粗大畸形动静脉血管走形关系10例。结论在颅脑病变的检查与诊断当中,采用颅脑3D增强扫描技术,能为诊断医生的诊断和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资料。

关键词:颅脑;3D-T1;FSPGR增强扫描技术;应用价值

颅脑病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病情复杂多样,危害比较大,发病不规律等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准确的诊断并对症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在磁共振颅脑增强扫描中,以往主要采用Ax、Cor、Sag等常规增强扫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总体效果较为一般,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1]。为此,我们在这些常规增强技术的基础上,加扫了3D-T1FSPGR。通过颅脑3D增强扫描技术,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患者颅脑内病变情况,特别是血管的走行和供血情况,能够为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为此,本文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颅脑病变患者90例,研究3D增强扫描技术在颅脑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颅脑病变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18-72岁,平均年龄为(40.8±3.5)岁。患者选取的标准:都为颅内有病变患者,并且意识清楚,能够理解这次研究目的和方法。排除标准:不支持本次研究,对本次研究存有疑虑的患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具有认知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SignaHDxt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设备,使用8通道头颅相共振线圈,对颅脑病变患者进行常规T1WI、T2WI、T2Flair以及DWI平扫。在MRI平扫的基础上,经肘静脉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10-12ml,3ml/s的钆喷酸葡胺顺磁性造影剂,然后常规使用Ax,Cor,Sag-T1增强扫描,同时再加扫3D-T1FSPGR序列进行轴位扫描。3D-T1-FSPGR扫描参数如下:RlipAngle:18°,矩阵:256×256,FOV:24×24cm,TI:380ms,Bandwidth:16。扫描时间为156s,NEX为1,扫描范围为上包颅顶,下至枕骨大孔,层厚为1.8mm,层间距为0的无间隔扫描。利用3D重建技术对3D-T1FSPGR图像进行处理,常规可以采用矢状位、冠状位、轴位重建图像,也可以根据诊断要求和临床治疗需要,多方位多角度进行重建、观察、分析图像,以获得更多的图像信息[2]。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病理,临床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扫描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颅脑3D-T1FSPGR增强扫描技术进行扫描并采集图像信息,增强后的脑组织结构以及血管的走行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来。相比于常规的增强扫描序列,3D-T1FSPGR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病灶及周边组织。所有患者均1次完成动静脉血管重建图像。在所选的90例患者中,脑膜瘤增强显示脑静脉系统对瘤体有供血10例,其中后矢状窦受肿瘤侵犯5例;后交通段脑动脉瘤血管3维图像重建可见清晰瘤体8例;胶质瘤18例,其中脑动脉血管对肿瘤有供血且存在肿瘤染色7例;脑血管瘤可看到小毛细血管团25例,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可见清晰粗大畸形动静脉血管走形关系10例。

3讨论

FSPGR(大脑容积成像)是一种平行的三维反转恢复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即在SFPGR序列的基础上加了IR反转恢复。三维容积快速扰相梯度FSPGR(FastSpoiledGradiendRecalledEcho)序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GRE序列,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脉冲序列之一,其中以T1WI的应用最为广泛。扰相梯度GRE序列是指在每个脉冲周期前一次a脉冲的MR信号采集后,下一次a脉冲来临前,施加一个很强的梯度场,对组织中质子群的相位进行干扰,人为造成磁场不均匀性,加快了质子矢相位,以彻底消除前一次a脉冲的回波采集后残留的横向磁化矢量,这种相位干扰技术被称为扰相技术。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相比二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应用了超短TE、TR,以及小角度射频脉冲,在高场MRI仪器中,通常具有3-8ms的TR,1-3ms的TE,10-15°的射频脉冲激发角度[3]。颅脑3D增强扫描技术中,运用了先进的软件容积采集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扫描,速度更快。同时不具有层间隔,允许层间重叠,及时层面较薄,信噪比也比较高。同时具有较强的血管显示能力,能够对三维血管成像、脏器实质成像同时兼顾。对于病变的解剖关系、位置、形态、范围、大小等,可更为清晰的显示。在常规MRI颅脑增强技术中,往往具有较厚的扫描层面,存在间隔,微小病变不易发现,同时无法在任意方向重建颅脑增强图像。而利用颅脑3D增强扫描技术,对扰相回波序列技术特点加以应用,不存在间隔问题,同时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可以在任意平面中对重建图像进行获取[4]。此外,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组织结构,得到细腻的图像。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可以对病变组织结构实现多角度、多平面观察及增强变化。

综上所述,在颅脑疾病的检查与诊断当中,采用颅脑3D增强扫描技术,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图像更为清晰,能够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依据。

3D增强扫描技术在颅脑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留森,张海三,马小静,等.CUBET_2FLAIR序列在脑膜炎病变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4):282-284.

[2]李虹易,段阳,常灿灿,等.与皮层相关脑转移瘤的分型及定义——应用3DMPRAGE双倍Gadobutrol剂量延迟增强扫描技术[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9):616-619.

[3]钱学江,张磊华,刘中冲,等.T1WI-FLASH3D+MT双倍钆剂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伽玛刀立体定位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7):1227-1228.

[4]耿承军,夏晓亮,夏云宝,等.MR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在舌下神经管区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2):198-202.

[5]杨正汉,冯逢,王宵英,等.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检查规范,临床策略及新技术应用[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09-110,112-113。

[6]葛玉林,戴建平,高培毅.梯度回波技术与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19(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