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中的蛋白质检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尿液中的蛋白质检验

胡奎军

胡奎军(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医院15563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094-02

【摘要】尿蛋白的检测可用于初步判断肾脏的功能、协助诊断其他系统多种疾病、进行疾病的动态观察及疗效评判等。尿蛋白检查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试验。目的讨论尿液中的蛋白质检验。方法主要使用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检测。结论导致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种,检验方法只能检测出尿液中的蛋白含量,医生还要参照更多的检验进行诊断具体病因。

【关键词】尿液蛋白质检验

尿蛋白的检测可用于初步判断肾脏的功能、协助诊断其他系统多种疾病、进行疾病的动态观察及疗效评判等。尿蛋白检查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试验。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具有一些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是通过肾小球滤膜的微小孔滤出,但这些蛋白质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故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极少,24小时尿中排出的总量为20~80mg,平均40mg。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尿蛋白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个来自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约占尿蛋白总量的60%;另一个是来自泌尿系统所产生的组织蛋白,如尿糖蛋白、尿黏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溶菌酶等,约占尿蛋白总量的40%。当尿内蛋白质增多,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为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时称为蛋白尿。

(一)加热乙酸法

1.原理加热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加酸可使尿液pH接近蛋白质等电点,促使蛋白沉淀和溶解碱性盐类沉淀物。

2.试剂5%醋酸溶液配制,即取冰醋酸5ml,加蒸馏水至100ml。

3.操作

(1)取一耐热大试管,加新鲜尿液约2/3高度。

(2)手持试管下端,将试管斜置火焰上,煮沸上部尿液,并不断转动试管,以免因受热不均而炸裂,煮沸时即停止。

(3)轻轻直立试管,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浑浊,滴加5%乙酸3~4滴,再煮沸后,立即观察结果。

4.判断

(1)阴性:不显浑浊。

(2)±:在黑色背影下呈轻微浑浊,蛋白含量约<0.1g/L。

(3)+:呈明显雾状,蛋白含量为0.1~0.5g/L。

(4)++:呈浑浊,有明显颗粒,蛋白含量为0.5~2.0g/L。

(5)+++:大量絮片状沉淀,浑浊,蛋白含量为2.0~5.0g/

(6)++++:出现凝块并有大量絮片状沉淀,蛋白含量约>5g/L。

(二)磺基水杨酸法

1.原理磺基水杨酸又名磺柳酸,为生物碱试剂,在酸性环境下,其阴离子可与带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

2.试剂1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取磺基水杨酸20g加水至100ml,取此液与等量5%乙醇或甲醇液混合。

3.操作

(1)取小试管1支加尿液3~5ml。

(2)加1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3~4滴,形成界面,观察结果。

4.判断

(1)阴性:不显浑浊,尿液外观仍清晰、透明。

(2)±:微浊,隐约可见。

(3)+:明显白色浑浊,无颗粒出现。

(4)++:稀薄乳样浑浊出现颗粒。

(5)+++:乳浊,有絮片状沉淀。

(6)++++:絮状浑浊,有大凝块下沉。

5.注意事项

(1)此法比较敏感0.05~0.1g/L即可出现阳性反应。

(2)如尿液浑浊,应先离心后取上清尿液检验,高度缓冲的碱性尿液可出现假阴性,试验前应加5%醋酸溶液数滴酸化后再做试验。

(三)临床出现的尿蛋白质异常情况

1.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而尿内暂时出现蛋白,又称功能性蛋白尿。在剧烈活动、体位、高热或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下,可使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此种蛋白尿多为一过性,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每24小时不超过0.5g。

2.病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引起尿内持续出现蛋白。尿蛋白含量的多少,一般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参考,但蛋白量的多少不能反映肾脏病变的程度和预后。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是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所致。持续性蛋白尿为其特征,其阳性率可高达95%以上,蛋白定性检查常为(+)~(++),定量检查大多每24小时不超过3g,但也有多达10g者,一般于病后2~3周蛋白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多消失,也可呈间歇性阳性。成人患者消失较慢,若蛋白长期不消失,应考虑体内仍有感染灶或转为慢性趋势。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进展快,以少尿,甚至无尿、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为特征,蛋白定性常为(++)。如不能有效控制,大多在半年至1年内死于尿毒症。

(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有持续性轻度的蛋白尿。蛋白定性检查多为(±)~(+),定量检查每24小时常在0.2g左右,一般每24小时不超过1g。在呼吸系统感染或劳动过度时,蛋白明显增多,过后可恢复到原有水平,又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4)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多属于混合性蛋白尿。慢性肾炎的普通型,尿蛋白定性检查常为(+)~(+++),定量检查多在每24小时为3.5~5g;肾病型则以大量蛋白尿为特征,定性检查为(++)~(++++),定量检查每24小时为3.5~5g以上,但晚期,由于肾小球大部分毁坏,蛋白排出量反而减少。

(5)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慢性肾炎肾病型、类脂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病型、糖尿型肾病综合征和一些原因不明的肾病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以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为特征,尿蛋白含量较高,多为(+++)~(++++),定量试验每24小时常为3.5~10g,最多每24小时可达20g。

(6)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急性期,尿液的典型改变为脓尿,尿蛋白多为(±)~(++),每日排出量不超过1g。慢性期尿蛋白可呈间歇性阳性,多在(+)~(++),并有较多的白细胞和白细胞管型。

(7)坏死性肾病:肾脏受到毒性物质的损害后,这些物质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退行性变和坏死等改变。因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质重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形成了轻度或中度蛋白尿,一般每24小时不超过1.5g,并有明显的管型尿。

(8)妊娠和妊娠中毒症:妊娠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流量比妊娠前增多及妊娠时体位压迫(约占20%),尿中蛋白质可轻微增加。妊娠中毒症时因肾小球的小动脉痉挛,血管腔变窄,肾血流量减少,组织缺氧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漏出增多,多为(+)~(++),如增至(+++)~(++++),定量检查每24小时超过5g,提示为重度妊娠中毒症。

(9)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其病理改变以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为主,有免疫复合物沉淀和基底膜增厚。轻度损害型尿蛋白常在(+)~(++),定量检查每24小时为0.5~1g。

(10)肾移植:肾脏移植后,因缺血而造成的肾小管功能损害,可出现明显的蛋白尿,可持续数周,当循环改善后尿蛋白逐渐减少或消失,如再度出现蛋白尿或蛋白含量较前增加,并伴有尿沉渣的改变,常提示有排异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慧莉,钱家麒,严玉澄.低分子量尿蛋白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3,23(5):4232426.

[2]沈霞.电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5):2632265.

[3]赵绍林,吴惠毅,杨新玲等.超薄琼脂糖凝胶的简易制备技术.临床检验杂志,2004,22(4):251.

[4]沈霞,张敏华,汪萍等.非浓缩尿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5):2662268.

[5]俞海瑾,董晓蓓,陈楠.肾小球疾病中尿蛋白电泳测定及其病理相关分析.上海医学,2001,24(2):115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