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张冬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张冬峰

张冬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外五科163714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择骨外科手术患者6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9例,下肢DVT患者552例作为对照组。对性别、年龄、慢性病、手术时间、骨折部位、诊疗措施、下肢DVT等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其预防策略进行分析。对术中使用止血带休克的结果,慢性疾病,发病与下肢DVT患者呼吸机及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28.47%(39/137)、15.87%(33/208)、17.16%(29/169)、19.05%(28/147)和16.58%(31/187),是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为(58.32±6.11)、(162.74±14.36),最小(74.23±9.44)和(11.58±3.17)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于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术中止血带应用、合并慢性疾病及骨折等。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评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个体化治疗,是预防和避免下肢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骨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影响因素;预防策略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液中不正常的凝结,由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腔静脉梗阻,患者多在下肢,尤其是在骨科手术后。临床表现多为一侧肢体肿胀或疼痛,静脉栓子栓塞可引起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骨科的操作可使受损肢体血管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凝血和抗凝功能异常,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受限,将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骨外科术后的发生率,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形成相关因素发生的骨外科手术患者,分析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并提供依据临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骨外科手术患者631例,男328例,女303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7.56±8.29)岁。有79例下肢DVT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肌间静脉、胫静脉、腘静脉、股静脉和其他分别为29例、18例、15例、6例和1例,单双侧18例61例未发生下肢DVT患者552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行下肢静脉造影。

1.2方法和指标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患者病历中性别、年龄、慢性疾病、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及诊治措施等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原因与防治策略。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术中使用止血带休克,慢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呼吸机和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28.47%(39/137),15.87%(33/208),17.16%(29/169),19.05%(28/147)和16.58%(31/187),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对下肢DVT发生率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结果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年龄平均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为(58.32±6.11)、(162.74±14.36),最小(74.23±9.44)和(11.58±3.1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休克,慢性疾病,呼吸机和骨折部位为独立变量的应用,和分配,下肢DVT形成作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医院感染率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慢性病止血带休克,术中使用呼吸机和骨折部位的相关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手术可引起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甚至停滞,术后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提示骨科患者下肢DVT与年龄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其功能的退化,对麻醉后身体调节能力下降,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再分配血瘀,特别是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的慢性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1],静脉血栓形成的尖端处的肌肉和静脉窦。止血带手术患者DVT的发生率在应用较高的应用,主要是因为止血带可以使血流缓慢,远端静脉瘀血、缺血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和松止血带后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增加内皮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手术时间长,病情越严重,机械通气的应用,使更多的对身体造成的创伤,手术切口暴露时间长,严重的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加,增加DVT的发生率[2]。长时间躺在床上,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创伤患者多发性骨折是严重的,严重的血管内膜损伤,术后疼痛,特别是在四肢创伤、身体活动受限,局部血流量,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手术应细致、温和,避免组织损伤,尤其是减少静脉内膜损伤。骨科应结合患者病情及DVT危险因素,准确评估病情,积极预防,避免VTE的发生。经医护人员加强防范意识,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干预后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工作;术后患者应抬高下肢,尽早鼓励患者早期下床,增加活动量,减少下肢静脉淤滞,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特别是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抬高20~30度,避免枕下膝关节,减少术后24h静脉过度屈曲,可适当做好,提高下肢活动,缓解肢体肿胀。气压压缩也可使用或分级加压袜等机械预防,通过外压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主要发生于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术中止血带应用、合并慢性疾病及骨折等。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评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是预防和避免下肢DVT发生的有效手段[3]。

参考文献

[1]高化,王宝军,赵亮,等.骨科下肢手术围手术期形成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88-489.

[2]杨荷兰.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9(5):771-775.

[3]叶彤.骨科手术不同输液部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