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研究述评与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3

城市物流研究述评与展望

党建民周梅华王晓珍

党建民1.2周梅华1王晓珍1(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摘要:城市物流越来越多地因其在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学者的关注,成为当前物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笔者就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城市物流的概念、城市物流与城经济的关系、城市物流效率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城市物流效率评价、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的作用机理以及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物流研究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城市物流城市物流效率城市经济

1城市物流的概念

Taniguchietal等把城市物流定义为“在市场经济中,考虑城市交通环境、交通堵塞和能源消耗的同时,由私人企业来实现的使物流和运输活动总体最优的过程[1]。Taniguchi,EvanDerHeijdenRECM认为城市物流是通过综合考虑城市货物流通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等的影响,使城市物流活动达到整体最优的过程[2]。我国学者崔介何认为“城市物流是在一定的城市行政规划条件下,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特点而组织的区域性物流[3]”。谭清美、王子龙认为城市物流是城市区域内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力要素)和产品的流动以及城市与外界生产要素的交换和流通活动[4]。史秀苹、刘志英、关志民则认为城市物流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物流和运输活动的最优化,同时努力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环境和能源消耗的负面影响的活动[5],陈森、高俊、程世东等学者也持相同观点。

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城市物流概念的界定多数从其自身的功能着手,而对城市物流的功能的研究又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满足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应解决城市所特有的物流问题,如交通堵塞、废气污染、能源消耗及城市废弃物流处理等;③城市物流还扮演着满足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角色。

2我国城市物流研究的主流

2.1城市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谭清美和王子龙从物流能力出发,探讨了区域经济和物流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城市经济是对城市物流能力具有推动效应;城市物流对城市生产力布局、生产方式转变和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换句话说,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构成城市经济与城市物流的互动效应,并可以用城市经济物流弹性E=(dY/DH)(H/Y)来反映。当E>1时,说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城市物流能力增长速度,拉动效应大于推动效应,即城市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1时,说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城市物流能力增长速度,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即城市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E=1时,说明城市经济和城市物流能力同步增长,拉动效应等于推动效应,即城市物流供需平衡。需要强调的是城市物流供需平衡E=1是城市经济与城市物流的良性互动状态,是城市物流能力建设追求的目标[4]。

刘明菲、李兰以武汉市为例,以国民生产总值、物流固定设施投资和物流产值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探讨了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得到关系模型为Y=0.044X1+0.167X2+22.969,其中X1为国民生产总值,X2物流固定设施投资值[6]。

2.2城市物流规划研究[7-9]耿兴荣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城市新产业空间的关系角度建立了城市物流发规划的理论框架。张文松,李曙光认为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我国物流发展不可缺少的“助推器”。王平平、龚国华等认为城市物流的规划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一致,以需求为导向,并应使各种物流方式优势互补,整合物流资源等,同时对城市物流规划的流程进行了研究。

2.3对城市物流微观层面的研究[10-12]董千里等认为城市物流园区可促进产业的集中产生规模效应,减少土地资源的使用合理调整城市用地,有利于行业部门的管理,改善城市环境等。何明珂认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可以促进物流和技术的升级,改善物流投资环境,加快物流企业成长、推动第三物流发展等。崔介何教授(2003)认为设置城市物流中心应考虑物流规模、客户需求、交通条件、物流人才、资金、营销等因素。程世东、李玉民等分别运用时空消耗法和S=Li1i2a/365对物流园区预测;在物流园区选址上多采用层次分析法、遗传算法、整数规划及灰色关联分析等。

3城市物流效率评价

目前对城市物流的研究虽有所关注,但对城市物流效率的评价几乎是凤毛麟角,就现有的2篇文献看,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即李孟涛(2007)利用主成份分析法、以经济、产业和环境为三大维度构建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指标体系并以辽宁省14城市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评价[13-14]。

4国外城市物流相关研究综述

StephenAnderson,JulianAllen,MichaelBrowne讨论了城市货运活动如何正常运作才能满足城市政策制定者们已经开始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着重探讨了城市货物运输在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性、城市物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及可持续性战略等问题;并认为货物运输的手段和措施可以提升可持续性[15]。

Jesu′sMunfiuzuri,JuanLarranfieta,LuisOnieva,PabloCorte′s通过研究建立了一个通用性的、基于提升城市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物流状况的、地方行政机构可实施的、以提高城市货物运输的解决方案[16]。

Jiuh-BiingSheu利用模糊聚类和模糊排序方法设计了一种动态的以客户群为基础的物流资源的分配方法,用于的对需求作出响应的城市物流配送业务。该方法基于城市物流业务的五流程,包括需求属性说明、客户分组、客户组排名、集装箱分配和车辆分配设计了基于时间变化的客户订单数据和物流资源动态优化系统模型,并在实证研究中表明供需双方的总运营成本和平均周转时间减少了27.4%和8.7%[17]。

ToshinoriNemoto,JohanVisser,RyuichiYoshimoto探讨了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条件下,信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物流系统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及信息通信技术和移动环境评估信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物流系统影响的研究架构;描述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性质,并确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他们所关心的城市物流系统[18]。

5文献研究简评

5.1研究成果及不足通过对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文献的综合数理发现:现有研究对区域物流及相关问题探讨较多,而对于城市物流的研究虽有部分学者予以关注,但在总体数量上还非常缺乏;就现有城市物流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物流规划、城市物流系统优化、城市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而对于城市物流效率的评价方面只有个别学者如李孟涛(2007)做过相关研究,成果甚少。

近几年,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效率的评价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主要针对区域物流而言的,其中主要涉及的方法多为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而直接涉及城市物流效率评价的唯一学者李孟涛(2007)也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物流效率进行评价的。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方面,对城市物流的探讨都十分缺乏,就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是沿用和借鉴区域物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城市物流特性的研究思路、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5.2未来研究方向

5.2.1城市物流效率评价本文认为,要提升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首先必须对城市物流效率做出科学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评价城市物流效率是提升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予以重视。

5.2.2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的作用机理目前城市物流和城市经济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事实已被较多学者所认可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但是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的作用机理和协调发展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要想发挥城市物流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需首先搞清楚两者的作用机理问题,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城市物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5.2.3城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物流发展的同时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发挥物流产业的积极因素同时抑制对社会的负面产出,使城市物流有条不紊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物流研究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EiichiTaniguchietal,Russell.G.Thompson,Tadshiyamada,RonVanDuin.CityLogisticsNetworkModellingandIntelligenceTransportSystems[M].2001:1-47.

[2]Taniguchietal,EvanDerHeijdenRECM.Anevaluationmethodologyforcitylogistics[J].TransportReview,2000,20(1):65-90.

[3]崔介何.物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3-104.

[4]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4.2.(1):89-91.

[5]史秀苹,刘志英,关志民.城市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4).43-45.

[6]刘明菲,李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3).40-42.

[7]耿兴荣.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6):86-90.

[8]王平平,龚国华,江从发.城市物流规划方法探讨[J].物流技术.2003.(2):28-32.

[9]张文松,李曙光.城市物流发展需要政策环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5):20-21.

[10]董千里,阎敏,董明等.关于区域物流理论在我国应用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8.(2):74-80.

[11]程世东,荣建,刘小明.城市物流园区及规划[J].城市交通.2004.(3):21-23.

[12]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6.(2):76-79.

[13]李孟涛.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物流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7(2).28-31.

[14]李孟涛.辽宁省城市物流绩效评价[J].分析与决策.2007(1).73-76.

[15]StephenAnderson,JulianAllen,MichaelBrowne.Urbanlogisticshowcanitmeetpolicymakers’sustainability[J].J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5(13),71-81.

[16]esu′sMunfiuzuri*,JuanLarranfieta,LuisOnieva,PabloCorte′s.Solutionsapplicablebylocaladministrationsforurbanlogisticsimprovement[J].Cities,2005(1),15-28.

[17]Jiuh-BiingSheu.Anoveldynamicresourceallocationmodelfordemand-responsivecitylogisticsdistributionoperations[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2006(42).445-472.

[18]ToshinoriNemoto,JohanVisser,RyuichiYoshimot.Impacts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onUrbanLogisticsSyste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