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漫漫其修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诗路漫漫其修远

侯林会

---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河南安阳县第三高级中学侯林会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离骚》,到魏晋两汉的“乐府诗”,直至古诗的黄金时代唐代、词的全盛时期——两宋,以及后来的元、明、清诗词,绵延了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而千百年来的国学教育,也与诗歌教学结下不解之缘。自教育家孔子亲自编选了诗歌教材——《诗经》始,此后的中国教育,虽几经改革,但古诗词教学作为国学教育的重头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仍是教学的重点。在高中生学习语文所占用的时间中,学习古诗文的时间在一半以上。高考中对古诗文阅读的考试分值也在不断增加。自2002年以来,诗歌鉴赏由以前的对别人鉴赏的客观判断过渡到学生自主分析评价,分值也由以前的6分增加到了8分(全国卷)。同时,增加诗词默写,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积累。虽然重视程度提高了,然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教学观念保守

在古诗词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定位在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忽略了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因而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性。

2.教学方法不当

一方面,教师把古诗词分解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古诗词本身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同时剥夺了学生对古诗词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难能可贵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为了高考,教师总是在揣测诗词中可能蕴藏的高考考点,注重答题方式的训练,而忽略了诗词中审美的体验,进而引导学生走向了单一的思维模式之中。

二、学生方面

学生目前对古诗词的学习困难重重,兴趣不高。从日常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为了鉴赏美,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然而,很多同学还认识不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的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

2.从古诗词本身的特点来看,古诗词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学生学习的障碍特别多

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学生吟咏体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但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的古诗词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不用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老师的讲解都听不懂。

3.从古诗词的学习氛围来看,现在的高中生课程设置较多,学生整天忙于数理化,课余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收效甚微的古诗词是学生放弃的对象之一

再者,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只想从阅读中得到调节身心疲惫、缓解学习压力的乐趣。加之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因而只喜欢故事性强的消遣性作品,对高雅的文学样式,学生没有什么阅读兴趣,古诗词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既费时又费神,根本不愿意阅读诗歌。

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寡淡,而在古诗词日渐被重视的今天,不读古诗词,妄为中国人。要突出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体会我国古文化的精髓,仍需从教育上下功夫。为改变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良状况,使古诗词的意蕴得以更还的流传,在今后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教师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法改进

古诗词鉴赏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

1.遵循诗歌创作规律,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古诗词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创造性的特征。诗词的形象来源于诗人对社会积累的提高和社会原型的抽象,因此这是一个将生活的丰富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既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同时,由于古诗词内容的精邃和篇幅的简短,在这一过程中,它要求表现的语言简洁、凝练、含蓄、深邃。因此从表层看诗歌,它往往朴素、简单却又内蕴机巧,奥妙无穷。可以这样说,高明的诗人在用创造性的艺术和语言去概括表现生活的同时,也深深把握了读者欣赏的心理,从而引导读者创造性地再现、再创诗境。因此,教师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开展古诗词教学,方才可能取得成功。

2.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而常常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有时某种情绪也会萦绕于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成为诗人们创作中永远难解的“情感锁链”。文人相同的气质和际遇又使一代一代的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构思、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就能通过这种相似作品的联系,不仅使学生温故知新,较好的把握新的古诗词,同时又能将作品互相渗透、互相参照,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感受。例如“送别”是古代诗人们经常吟咏的事情,然而,不同气质的诗人对别情的抒发也是不拘一格的。李白写来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王维写来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柳永写来缠绵而悲伤:“执手想看泪语,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离情别意——人的真挚情感,自古以来不会有什么差别,教师只要善于以旧连新,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得到启迪。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感受作品,那么也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假使学生拥有了这样的桥梁,那么走进古诗词这座艺术宝库可能会有更大的吸引力,而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无疑做了很好的铺垫。

3.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古诗词教学的阶梯

古诗词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所以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歌形成整齐划一的鉴赏结果,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鼓励学生自主研习,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事实上,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鉴赏,尤其是高中生。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完成诗词的表层理解。他们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深层理解。然后由教师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名家的、同学的),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这样一个“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现了学会鉴赏的过程。这样习得的能力比教师传授的更令学生终生难忘;这样的学会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将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教,总之,古诗词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等待我们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