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医药治疗漏睛疮116例

林华(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眼科福建厦门361012)

【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71-01

【关键词】漏睛疮黄连解毒汤内外治

漏睛疮是眼科常见病之一,常因热毒蕴结内眦部近睛明穴下方,突发红肿高起,继而破溃出脓的一种眼病,即西医学的急性泪囊炎。临床上发病较急,发展迅速,若无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易化脓破溃,或成瘘管,长期不愈,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本病多表现为大眦部红肿热痛,或肿硬,或溢脓,拒按为主证,常因漏睛转化而来,其主要病机为热毒内蕴,气血凝滞,血肉腐败化脓而致病,根据本病的主证、病机,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临床观察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次选择患病初中期局部未酿成脓者为观察对象,共116例,118只眼,其中男性52例,女性64例,男女比例为1:1.23,年龄最小36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46.24岁。临床以眦部红肿热痛或痒痛,肿硬拒按未溃,未扪及波动感,或压之溢脓,或伴头痛,口干喜饮,或有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伴有恶寒、发热和头痛等全身症状,并多有溢泪病史。

2治疗方法

2.1内服采用黄连解毒汤加味,药方由黄连6g,黄柏9g,栀子9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白芷9g,天花粉15g,生地12g,丹皮9g,竹叶15g,薏苡仁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随症加减。便秘者加大黄6g;伴有头痛者加蔓荆子9g、川芎6g;年老体弱者加茯苓12g、淮山12g、鸡内金9g。

2.2外用①大黄6g,白芷9g,五倍子6g,浓煎外湿冷敷。②同侧耳尖刺出血,挤出血数滴,每日一次。③泪囊冲洗:可在治疗后局部红肿减轻、疼痛缓解之时,加用鱼腥草注射液做泪囊冲洗,每日一次。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1]:①痊愈:大眦部红肿热痛消失,肿硬消退,脓液消退,疮口平复,全身症状改善;②好转:红肿疼痛减轻,冲洗泪囊或有脓或无脓,全身症状改善;③未愈:服药一周后症状未见改善者。

3.2治疗结果经过上法治疗一周后,痊愈87例,共87只眼,占74%;好转29例,共31只眼,占26%;未愈为0例。

4病例介绍

陈××,女,36岁,患者自诉左眼溢泪4年,时发时好,三个月前溢泪加重,按压内眦部有时见少量粘稠分泌液,三天前大眦部红肿疼痛,日渐加剧,左侧头痛,口干喜饮,夜寐欠佳,小便短赤,大便干2日一行。检查:左眼部上下眼睑红

肿以内眦部为甚,微热拒按,无波动感,舌质干,苔黄干,脉弦滑。投以清热解毒之法,药用黄连解毒汤加味之剂内服,每日一剂,外用给予大黄、白芷、五倍子、水煎湿冷敷,每日2~3次。左侧耳尖刺出血,挤出血数滴,次日疼痛减轻,肿势稍减,头痛已止,大便通畅。见局部肿势减退,加用鱼腥草液做泪囊冲洗,每日一次。守上法再服三天,红肿基本消退,冲洗泪囊无分泌物,续守上法,内服药加草决明清热明目止泪,再服三剂,肿消痛愈。

5体会

本病多因泪窍不通,泪液不行,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日久郁遇生热,热毒炽盛,气血凝滞,肉腐成脓,故见大眦部肿、痛、拒按、溢脓之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载病机十九条中云[2]:“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五轮内应五脏学说认为内眦部为血轮,在脏属心,上下睑结合处属脾胃,肝开窍于目,《原机启微》认为:本病为“热积必溃之病”。所以心、肝、脾胃火毒炽盛是酿成本病的主要病因,治疗上必直折火势,药用黄连解毒汤治疗,方中黄连泻中焦之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共辅主药直折火势;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为疮痈之要药,白芷散结排脓止痛;天花粉生津消肿排脓;薏苡仁消痈排脓;丹皮、生地凉血清热;甘草调和诸药[3]。诸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效。

在使用内服药的同时采用外敷法、同侧耳尖刺出血和泪囊药物冲洗法并用,是本病治疗的一个特点。外敷取大黄大苦大寒之性,直泻心肝脾之火毒,取五倍子与大黄相配协同治一切肿毒,白芷直接作用于局部有止痛排脓之功效,三药合用水浓煎外用湿冷敷,直接作用于患部,直折火势之功明显;在红肿减轻,疼痛缓解之时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的鱼腥草液做泪囊冲洗,直接作用于局部,有增强诸药清热解毒之功效,又能直接清除病理产物,有助于缩短病程,提高药效。以上四法并用,在治疗上相得益彰,颇见效验。能使患者病情控制在初中期,免遭破溃成疮之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0.

[2]山东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