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治疗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预后的影响

/ 2

早期干预治疗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预后的影响

陶源于杰于德香晁晶王凤龙车晓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Gesell发育量表客观的反映患儿神经系统精细运动和粗大动作情况,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持续评估,对于发现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或异常运动模式的患儿,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综合疗法,调整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激发正常运动功能。研究2010年9月-2013年12月90例高危儿,其中对照组40例,干预组50例。干预组应用康复训练、药物综合治疗。结果:1岁时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Gesell情况,干预组在粗大动作、适应性、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行为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干预治疗能够减少小儿运动发育迟缓,起到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干预、起步越早,效果越好的治疗关键。

【关键词】Gesell发育量表;运动发育迟缓;早期干预;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036-02

早期干预治疗是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患儿运动发育迟缓。婴儿期的运动发育迟缓常常因为早产、围产期脑损伤、宫内感染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尖足、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等,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家长忽视,而错过了最佳的早期治疗,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我院由专业的儿科医生对新生儿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应用Gesell发育量表客观的反映患儿神经系统精细运动和粗大动作情况,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持续评估,对于发现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或异常运动模式的患儿,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综合疗法,调整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激发正常运动功能。有针对性的给予系统的早期干预以康复治疗为主,通过手法康复能改善运动发育迟缓,促进正常的感觉运动发展,降低脑瘫及智能发育落后。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9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新生儿,选取随访1年的患儿进行研究。90例高危儿,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和门诊早期干预。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小儿在新生儿期均曾住院治疗。干预组接受系统的早期干预,对照组未进行早期干预。两组小儿患病、父母文化水平、经济收入、居住社会环境均相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资料收集

新生儿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有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尖足的患儿定期随访。运用各种个别能力测试(Gesell)发育量表,评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识别神经肌肉或感觉系统是否存在缺陷,其诊断标准为DQ>85为正常;76<DQ<85为边缘状态;55<DQ<75为轻度发育迟缓;40<DQ<54为中度发育迟缓;25<DQ<39为重度发育迟缓;DQ<25为极重度发育迟缓,发现有异常表现的儿童,每3个月评估一次。

1.3研究方法:建立高危儿随访卡,根据鲍秀兰教授等编制的光盘和书籍《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制定出早期干预方案,定期到门诊由专业人员进行早期干预,包括视听、触觉、嗅觉的刺激和婴儿主被动操训练,实行个性化的康复、针对性的药物、中医理疗等综合治疗。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康复治疗采用体位控制,调整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激发并强化正常运动功能。根据临床病情及患儿的顺应性,疗程开始治疗时每周2-3次,病情较重者每天1次,每次45分钟,患儿病情好转,逐渐延长治疗周期,每周1次;经过3-6个月治疗,患儿基本正常后,改为每两周或每月指导一次。

1.4随访:前6个月每个月做一次正规检查,评估,6-12个月间,每2个月检查一次,以判断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采用Gesell发育商测试评估运动发育水平,在进行3个月康复训练后再评估。

1.5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10.0。应用X2和t检验。

2结果

1岁时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智能检查,两组各能区均出现显著差异。干预组五大功能区DQ均高于对照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及适应症干预效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14%,其中脑瘫1例,运动发育障碍4例,精神发育障碍2例,康复率达到86%;对照组的后遗症发生率25%,其中脑瘫3例,运动发育障碍5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康复率75%,两组预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6,P<0.01)

3讨论

儿童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患儿达不到与其年龄相符的正常发育水平。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常因为早期表现不明显易被家长忽略,临床常规诊断困难,治疗没有针对性,常错过早期治疗时机,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给家庭带来遗憾,给社会造成负担。有研究表明仅有一半这样的患者在学龄前被诊断出运动发育障碍。早期发现婴儿期运动发育迟缓,早期发现脑损伤,早期进行医学干预和脑康复治疗,对减轻脑损伤的危害,预防或减少脑瘫儿童的发生有积极意义。中医针灸推拿结合西方康复的模式在国内康复机构已普遍应用,但由于针刺对神经修复的潜在机制研究尚未有定论,且缺乏严谨、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色的康复模式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中国康复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就诊断来说,临床医生没有特异性指标来诊断运动发育迟缓,我院采用标准化的运动技能测验来评定婴幼儿有无运动发育迟缓是目前最为可靠的。在新生儿期,应用NBNA评分判断高危儿,是测量新生儿期神经行为能力的指标,我院在全市首次应用在国内新生儿专业权威评分量化表,筛选出高危儿。运用Gesell发育量表能较客观的反映正常患儿的神经运动和精神心理发育规律,也可以作为神经运动损伤和智力障碍的筛查诊断工具,亦是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发现有异常表现的儿童,Bobath法与儿科技能相融合,应用儿科的专业技能,个性化的康复疗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一对一的不同手法、不同时间和频率的个体化治疗,针对患儿的病情不同,采取相应的个性化的药物治疗,使其治疗的科学、客观有效。医生根据病情及患儿的顺应性,开始治疗时每周2-3次,病情较重者每天1次,每次45分钟,患儿病情好转,渐延长治疗周期,每周1次;患儿基本恢复,调整为每两周或每月指导一次。

本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尽早发现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尽早给予干预治疗,主要内容是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患儿运动发育迟缓。意义在于使婴儿期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通过康复和儿科的治疗,使其发育迟缓得到最佳的康复和最佳治疗,基本达到或达到正常儿童水平。

参考文献

[1]鲍秀兰孙淑英挖掘儿童潜力始于零岁,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1998.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1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