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艺术中的“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雕塑艺术中的“意”

何斌

浙江世贸装饰股份有限公司310030

摘要:什么是“意”,就“意”这个文字概念本身而言,它是指和大脑思维有关的状态。“意”有三层重要意思:就一件事物而言,它是本质意义的“意”在传统美学中的“意”被称之为“意境”,取其意界的意思。本文首先从古代画论中关于人品、心境对绘画的影响,论述了在当代的艺术环境中心境与传达雕塑的“意”的密切关系和重要作用。并选取引用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思想和一些具有代表性雕塑家和他们的作品作为例证进行分析,说明心性在艺术家创作之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意境心境雕塑艺术

“意”即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对当代传统写实雕塑的探索中,“意”有了一种新的诠释。

一、心境与意境

如同书法和中国古典绘画中所谓“意到笔不到”。意在此同时具有会意式移情的意思,是从客体中的体验到主体的意念,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雕塑中的意其实是空间语言下的感受和情绪的表达。这是雕塑艺术的本质意义,是雕塑创作的宗旨和目的所在。而手法和形式技巧皆是其用以表达主题的因素,无需刻意地去追求,而是要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流露。

一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世界观,对他的艺术创作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和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一贯重视人品和画品的关系。例如画论中提出要“清心地”“善读书”“不可有名利之见”等等。至今还可批判地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当代艺术品市场化,在艺术商业化的冲击下,泛滥的浮夸艺术思想氛围之下,这种在艺术创作中对高尚人品、超然心境的推崇变得更具有革命性。

“凡作诗画俱不可有名利之见,然名利二字亦自有辨,山中何所有,山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引自?溪山卧游录?。虽是清代的论述也是能从任何时代精神提取的真理,拿到当代的艺术思潮中更是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艺术市场这些年逐渐热闹起来,尤以1980年最为红火,艺术品成为商品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商品经济的渗透力是无法控制的。本该宁静、充满学术氛围的艺术院校也被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学生纠结于“点子”和闪亮的表面效果,不能自拔。世人尤其是当代人,习惯于往外去追求答案,而缺乏对内在“真心”的探求和思考,忘记了对雕塑艺术本质的思考。?

艺术不是科学研究,在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过度探索形式“点子”、高新材料的做法其实是条不归路。没人知道人类科技探索的终点在哪儿,也没人知道人们对新奇的点子的忍耐限度在哪儿。

?紫桃本干杂缀?中述:“胸中廊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湊泊,笔下幻出奇诡”这是我追求的心境。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坊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雕塑创作艺术家需要从利欲的混沌中挣脱出来摒弃杂念。坦然心性才能创作出纯粹、生动真实的雕塑作品。在我所认识的艺术家中,孙家钵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可贵的艺术家。他的雕塑作品无拘无束,直接而洒脱,这与他超然的心境密不可分。在远离城市的远郊,不知名的山脚下的小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院内是随性种植的小树和似不曾刻意布置位置的小池塘和不曾粉饰的小楼。一切都有如他的雕塑作品一样“即兴”,大有山间隐士的境界。几十年如一日,不管艺术圈里有多么热闹的活动,他总是站在外围,自在地一斧一凿地雕刻他的木头,坚持自己,最真实地表达自我。有人说:孙家钵先生的雕塑是“写意”雕塑,特别有大写意的感觉。

二、如何理解艺术创作的完整性———创作在什么时候停止

在我看来,雕塑中的“意”境是最单纯的境界。雕塑中的感受和情绪通过手法的传述,越是简单直接越是单纯深刻。正如孙家钵先生所说:“雕塑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人体雕塑中人们往往被表面复杂的光影吸引。而忽略了雕塑空间和形体语言中最直接的空间关系和形体内在最单纯、最本质的观察与表达。因此,在雕塑的创作过程中,人们大多会发现,放大稿之前的小稿往往会在空间和形体的表达上更加强烈和直接。似乎很多人陷入到一种怪圈,一种在写实雕塑的完整性上的误区,一种对“写实”这个概念上已形成的习惯的偏执。写实雕塑必须将对象的所有零件一一还原吗?人们往往将雕塑复杂化,看的多,写得碎,也就缺失了对写实雕塑本质的关注。因此,意识到什么时候必须停下来是很重要的,更需重新认识写实“完整”的意义———感受。情绪通过雕塑空间语言得到直接和纯粹的表达。即是完整,此时即刻停下,正所谓“意”到笔不到,摒弃表面,真诚表达内在。雕塑中所蕴藏的“意”才会强烈而深刻。在西方雕塑领域,马蒂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艺术家??TheBack?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从四阶段所创作的同一主题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艺术家对雕塑本质的表达上所作的改变,形体变得更加简洁,而形体张力却越发强烈。在中国形似不如神似的论断,古已有之?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以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神即雕塑中的意,神似即是完整,对于好的艺术家来说,在创作之前其作品的形式和最终的形式效果是无法预先设定的。在他们那里,形式、手法的可能性是呈扇形放射出去的。一切为其所用,而一切又源于扇形的顶点。即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所追求的“意”,在他们的脑子里从来只有鲜明的感受。没有最终效果的预期,他们懂得在所用的手法和形式下在正确的时间把握住最适当的“度”停下来。这源于他们在创作中始终对雕塑本质追求的执著而单纯的固守。

三、如何处理材料的特有语言———一“错”到底

在前两节所述的坦然心性的前提和在创作过程中对手法形式的不经刻意的运用,艺术创作中形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也同时被解放出来,变得更加宽容、豁达。能正确服务于“意”的表达形式是不受束缚的,即便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错”的。材料语言是雕塑形式语言的重要部分,相对于其他图像艺术门类而言,雕塑创作中可用材料的范围尤为广泛,材料为雕塑所用。即材料服务于雕塑的“意”的表达,在传统写实雕塑中传统材料和新材料都有了更广泛的用武之地。材料应用于传统,写实服务于“意”的表达,雕塑家寻求的是材料的感受与情绪的移情和代言,而材料在性格上的缺陷也能被合理地利用起来。例如在木雕创作中,由于木质材料纤维排列的性状不一,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打多、打漏等技术上的错误,但从材料的角度来说,这正是它性格的最好映证。比在木材上用刀留下的一个个人为的刀口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它的个性。有创作经验和宽容的雕塑家会试图留下这一材料本身最真实的话语,并为其在雕塑的空间语言和情感表达中找到最合理的归宿,这就为材料找到了最直接的话语渠道。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一“错”到底,即是合理。孙家钵正是这样一位宽容的艺术家。他从废旧的房梁的破损处和被使用过的凹痕中找到了木材最真实的空间语言,利用这种语言,他在他的?胡同口?系列作品中找到了雕塑的情绪和“意”境。这似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六法论”在雕塑中关于“应物象形”的读写。

四、结束语

雕塑这个艺术形式而言,雕塑材料上的任何形态,创作过程中的任何无意识的“错误”在其自身的内在都具有深刻的空间语言和情绪。将它挖掘出来,一切似乎“不合理”的因素,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2]何清新.大师雕塑1000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3]高明璐.意派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