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创新思维——《品德与社会》创新教育功能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创新课程创新思维——《品德与社会》创新教育功能浅析

李明涛

李明涛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265300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哲学家培根也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知识必须经过学习理解、思维加工,然后加以创造性地使用,才能形成现实的科学力量。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今天我们的教育,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以便使学生获得更强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首当其冲是思维的创新训练。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有:1.独特性:与众不同,前所未有;2.多向发散性:即并非单向也非单一的思维方式;3.非逻辑性:思维的跳跃发展;4.连动性:即由此及彼。创造往往是在从表面上看毫不相干的事物的启发之下,思路豁然开朗而获得的;5.综合性:创造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综合中有创新。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就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就所见相同,而所思不同。创新思维的特点及其实践过程,与知识范围涉及广泛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存在着相同的默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开放性和实践性充满整个学习过程,离开了创新思维,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针对以上特点,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探索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发展;2.整体性原则,在思维发散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整体性;3.个性化原则,创新应是各有特色;4.动态化原则,师生关系、交往情节的变化。

在运用这些原则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探索性原则的运用

探索,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现有条件进行的发现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存在一个显著特征:课本内涵较强,涉及知识的范围广。因此,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应坚持让其自我解决,这本身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同时,经历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能力肯定会有差异,因而不要拒绝同学们的不同想法、观点,重要的是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的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知识的整体性与发现、解决问题的分散性

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将相关的知识组成一个体系,由于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的不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往往变得多而杂。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及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基于学生自己认识、思考基础上学到的知识会越来越清晰、认识也会越来越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会越来越到位。理解的过程正是锻炼思维力的过程,学生思维力的提高,也是从侧面推动了其创新思维过程的缜密性。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教材知识的整体性与学生所学、所思发散性之间的矛盾。这是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决定的,也是难免的。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有充分的知识备课,而且应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以备不时之需;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过多干预,只对学生的个别难以解答的疑问进行相应的指导。此时,关键不在于学生对支离破碎的知识的掌握上,而在于教师对知识整体性中所含概的情感、道德的描述与串引,也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上。通过串引,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创造过程,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在解决主要矛盾(知识的学习)方面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观、价值观。

三、班级授课制知识目标的统一性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班级授课制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体制中,从目标到结果,从过程到实践,所有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这种组织形式不可避免的抹杀了部分学生的思维个性和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创新,从而造成思维训练的僵化,进入“学而不思则罔”的恶性循环。

这当中有一种较为“先进”的做法,就是分层教学。所谓的分层,其实际就是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目标上只做最基本的要求,而将重点放在情感、价值观的认识形成上,放在对正误的辨别与认识上。但是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根据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掌握知识的多少所表现的识记能力的差别做出的。因此,这并不等于说,被降低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差,其创新意识一定就落后。比如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都曾经被视为差生,但正是这些“差生”创造了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发明。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能力实践问题时时摆放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面前。我们知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对实践性问题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便会有不同的思考过程、心理体验,我认为这正是新课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这个过程正是发散思维、定向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因为,每一次的思考都是创新的体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决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特定程式的引导下程序化、统一化。

四、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也有知识传授的任务。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许多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达到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知识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个性特点的差异之间的矛盾。

初中《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大多具有思想教育的情境性。所以,再现这种情境,将学生置身其中,让其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从中受到教育,这比任何一种说教都有力。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断自醒、自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判断,从而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并由此将相关的知识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中国在古代是创造发明的大国,上百项重大科技发明都出在中国古代。然而,14世纪后,中国的创造发明与科学技术便落后了。原因何在?这其中虽然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有着必然的联系,但落后的教育体制在这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坏作用。美国硅谷科学园名闻天下,而在欧盟大约有300个类似硅谷的科学园,可没有一个像硅谷那样成功,为什么?有关专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美欧在创新文化上的差异。美国曾作过调查,成功的创造者、发明家,在创造过程所需的知识中,由各级学校所提供的知识最多只有20%,而其它80%的知识则需创造者自己不断地学习。这就表明:学生在校需要学习的、需要获得的,并不完全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思维。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运用好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体现创新、为创新提供平台,这是教育者完成教育任务的核心工作。让我们提倡创新、运用创新,让创新在课改中闪光!

参考文献

[1]管锡基主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2]郑克进主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