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分型与手术体位选择的关系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三踝骨折分型与手术体位选择的关系及疗效分析

孙孝松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骨二科231500

【摘要】目的:探究三踝骨折分型与手术体位选择的关系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以Lauge-Hansen分型为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型。对照组,均采用先仰卧位再变为俯卧位的手术体位,研究组,以患者Lauge-Hansen骨折分型为标准,结合CT片,选择适宜的体位,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三踝骨折患者,以骨折不同类型为标准,选择适宜的手术体位,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三踝骨折;分型;手术体位;关系;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18-02

三踝骨折,属于较为复杂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式,手术过程中,常需借助三个不同的平面操作,然而,恰当的手术体位有利于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率的保障,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1]。为探究三踝骨折分型与手术体位选择的关系及疗效,本院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对象,在不同的手术体位下,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24例男性和16例女性,23岁至69岁为患者年龄区间,(42.510.28)岁为患者平均年龄。Lauge-Hansen分型: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2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8例旋后外旋型Ⅳ度,9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致伤原因:15例扭伤、13例运动伤、9例交通伤、3例坠落伤。研究组,包括27例男性和13例女性,21岁至65岁为患者年龄区间,(43.69.83)岁为患者平均年龄。Lauge-Hansen分型:13例旋前外旋型Ⅳ度,3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5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致伤原因:13例扭伤、15例运动伤、7例交通伤、5例坠落伤。所有患者均符合三踝骨折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均采用先仰卧位再变为俯卧位的手术体位,研究组,以患者骨折分型为依据,结合CT片,选择体位。其中,14例单纯俯卧位,7例单纯仰卧位,19例侧俯卧位改平卧位。所有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对患肢进行止血。对于不同的体位,手术操作要点如下:(1)俯卧位:指导患者处于俯卧位状态下,将纵行切口做于腓骨后缘与跟腱外缘间,剥离腓骨短肌外侧骨膜,充分显露腓骨远端,经由腓骨长短肌内侧肌间隙,显露后踝。先对外踝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再对后踝进行复位,并使用2枚松质骨螺钉给予固定。在不改变体位的前提下,于内踝后侧做弧形切口,在助手的帮助下,固定患肢于屈膝位置,复位并固定骨折。(2)仰卧位:指导患者处于仰卧位状态下,以跟腱和内踝间的中点线为标准,做长约8-10cm的纵行切口,充分显露内踝骨折,经由拇长屈肌内侧肌间隙,进入后显露后踝骨,对后踝骨折块进行复位。待关节面平整后,以内后方为基点,向前打入1-2枚拉力螺钉实施固定,随后,对内踝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在此基础上,于外踝外侧做相应的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3)侧俯卧位变仰卧位:以左三踝骨折为例,指导患者处于右侧卧位状态下,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对后踝与外踝进行处理。随后,转变体位为仰卧位,做切口于内踝后侧,对内踝骨折进行复位固定。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通过随访,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时间,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三踝骨折,指内踝、外踝和后踝同时发生不同程度上的骨折或骨裂[2]。其中,内踝指胫骨远端,外踝指腓骨远端,后踝又称后唇,指胫骨和距骨关节面的后缘[3]。目前,手术是治疗三踝骨折的常用方式,其中,骨折复杂程度是影响手术操作的重要因素,同时,手术体位亦会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4]。三踝骨折,需于三个平面上完成手术操作,术中改变体位成为三踝骨折手术的特点。然而,改变手术体位,将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血量,甚至造成切口感染。基于此,针对三踝骨折患者,选择适宜的手术体位,显得尤为重要[5]。

对于三踝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主要涉及旋前外旋型Ⅳ度、旋前外展型Ⅲ度、旋后外旋型Ⅳ度、旋后内收型Ⅱ度以及垂直压缩型。不同类型的三踝骨折,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临床医师应在正确分型三踝骨折类型的基础上,将三踝视为一个整体,综合分析患者骨折情况,选择最佳手术体位,为手术操作提供保障[6]。

本次研究以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对象,基于随机分组方式作用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均采用先仰卧位再变为俯卧位的手术体位,研究组,以Lauge-Hansen分型为标准,结合CT片,选择适宜的手术体位。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三踝骨折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以Lauge-Hansen骨折分型为标准,综合分析CT片,选择恰当的手术体位,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俞光荣,赵宏谋,杨云峰,周家钤,袁锋,李海丰.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07:774-777.

[2]张俊,沈燕国,尹伟忠,邱永敏,丁菊红,曹师锋,吕宏.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06:565-567.

[3]李小旺.三踝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25:75-76.

[4]宋国全,汪洪波,徐世尧.术中改换体位应用后外侧手术入路治疗三踝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04:425-426.

[5]和尧虎.后外侧入路配合健侧卧位三踝骨折手术32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30:4184-4186.

[6]周肃陵,安建原.三踝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