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柴芩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8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加减柴芩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8例

蔡建华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观察加减柴芩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治疗组38例用加减柴芩温胆汤;对照组37例用雷贝拉唑加伊托必利。各治疗8周,停药1周后复查,并根据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3%,统计学处理:χ2=4.79,P<0.05;治疗组复发率13%,对照组复发率35%,统计学处理:χ2=4.96,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加减柴芩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关键词】加减柴芩温胆汤;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29-0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的病症,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损害。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多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及黏膜保护剂,临床上病情虽然缓解,但复发率较高。笔者应用加减柴芩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5例患者(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脾胃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女性12例,男性25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7±14岁,病程3.5~13个月;治疗组38例,女16例,男性22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2±12岁,病程4~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依据

1.2.1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基于

1.2.1.1有明显的反流症状:烧心、反酸、反胃,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伴上腹闷胀不适,嗳气,餐后明显或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是易出现。症状不典型者可出现咽喉疼痛,病程较长。

1.2.1.2电子内镜检查胃食管反流病的洛杉矶分级法:正常:食管粘膜没有破损。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粘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1.2.2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临床证见胸骨后灼热疼痛,或胃脘部闷痛,烧心,嗳气反酸,反胃,口苦粘腻,伴心烦易怒,两胁胀闷,喜叹息,恶心纳呆,大便不调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细弦。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口服雷贝拉唑(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330,规格:14×10mg/盒)10mg,2次/日,早晚饭前半小时口服;伊托必利(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270,规格:24×50mg/盒)50mg,3次/日,饭前半小时口服。8周后停药,1周后复查,观察疗效。

2.2治疗组

用加减柴芩温胆汤化肝胆湿热,疏肝解郁降逆,基本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竹茹10g、香附10g、白芍15g、代赭石15g、郁金10g、金钱草15g、浙贝母15g。煎汤每日1剂,分二次口服。8周后停药,1周后复查,观察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原胃镜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糜烂者充血、水肿消退,糜烂愈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原胃镜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糜烂者充血、水肿明显减退、糜烂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原胃镜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糜烂者,充血、水肿有所减退、糜烂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原胃镜下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糜烂者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75例患者疗效见下表:

经统计学处理,χ2=4.96,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主要表现有:烧心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食管的刺激症状或粘膜炎症:如胸痛,甚至呈烧灼样或心绞痛样,可放射至背部。反流物刺激邻近组织的表现有咳嗽,咽喉炎。可伴有胃排空延缓的表现:嗳气,呕吐,早饱,上腹胀等。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抑酸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断剂)和促胃肠动力药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雷贝拉唑加伊托必利治疗有效率为76%。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可归属为祖国医学的“吐酸、嘈杂、反胃、噎膈”等范畴。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喜进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节、郁思恼怒有关。其主要病机特点是热郁肝胆,气机不畅,气郁生痰,痰气郁阻,升降失常,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又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提出火、热是吐酸的主要病机。《灵枢•四时气论》也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本病病位虽在食管、胃,但与肝胆关系密切,由肝(胆)胃不和,湿热内生所致[1],笔者治以加减柴芩温胆汤化肝胆湿热疏肝解郁降逆,从治疗组看总有效率为92%,临床疗效明显,且复发率低。

加减柴芩温胆汤由温胆汤加柴胡、黄芩、香附、白芍、代赭石、郁金、金钱草、浙贝母组成。其中温胆汤清热化痰(湿),降逆和胃;柴胡疏肝宣通、黄芩泄热燥湿,两药相互为用,既可调肝胆之气机,又可清泄内蕴之湿热;香附理气疏肝,白芍养血柔肝,两药合用,气血兼调[2]。代赭石重镇降逆,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郁金行气解郁,祛瘀止痛,金钱草清化湿热,利胆解毒;浙贝母化痰制酸,正如《别录》云“疗腹中结实,心下满……苦泄散结,皆能主之”。全方清肝(胆)和胃、调畅气机,有恢复脾胃升降斡旋之功,纠正胃逆反流之效。

胃食管反流病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也是关键,予以生活、饮食指导,忌酒、忌烟,保持大便通畅等。如是配合,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起到事半功倍和治未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长泉等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2.10(10):758.

[2]梁丽娟.白芍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J].中国当代医学2007.5(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