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PDCA循环法在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中的运用

邓明卫

邓明卫(射洪县金华中心卫生院四川射洪629200)

【摘要】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由政府牵头,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组织实施,确保城乡居民“病有所防”的民生工程。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一项政府指令性工作,运用PDCA循环法来实施和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能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序推进工作进度,持续改善项目绩效管理,循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PDCA循环法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运用

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财政、卫生和计生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1]其目的是保障城乡居民“病有所防”,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一项政府指令性工作,运用PDCA循环法来实施和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能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序推进工作进度,持续改善项目绩效管理,循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1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PDCA循环就是通过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循环,提高服务质量,改善项目管理,是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

2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2.1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目标及内容。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规定了11项工作任务,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2]在各项服务规范中,分别对服务项目的对象、内容、流程、要求、考核指标及记录表作了明确规定。

2.2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特点。

2.2.1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一项政府指令性工作,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从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内容可见,在商品社会中,没有任何社会组织会主动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业务,因此政府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负有主要责任。[3]各级政府在经过对财政能力、人口数量、人群健康状况、社会卫生特征、环境质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加以分析后,根据客观需求和卫生资源的现状,提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和服务内容(计划);同时合理组织人力、物力、筹集和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来组织实施此项工作(执行);对实施结果进行绩效考核(检查);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拔付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处理)。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规定可以看出,各级政府要按PDCA循环轨迹来组织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2.2.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特性。公共卫生工作的效果反应迟缓,效果观察指标多样化,往往不被社会重视,在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公共卫生问题越突出。要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须靠政府的力量来组织实施。运用PDCA循环法来实施和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工作进度,缩小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

2.2.3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是有计划的组织行为,更注重服务的主动性。医疗服务通常是由病人主动提出服务要求,其服务形式是零散的个人行为。而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大多是有计划的组织行为,其受益者往往是被动接受服务。因此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时更应强调组织计划和绩效考核的作用,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3PDCA循环法在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为了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任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总体目标,有必要对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实行绩效管理。运用PDCA循环法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管理,能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序推进工作进度,持续改善项目绩效管理,循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3.1制定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计划(P)。

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管理是一项协作性,连续性的活动,由公卫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承担。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计划是整个绩效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发生在工作的开始阶段。制定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基本公共卫生的任务目标、年度工作计划和职工的岗位职责,管理者要将单位的公共卫生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岗位人头。在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需要在对被管理者绩效的期望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被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做出承诺,制订出公共卫生任务目标责任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投入和参与是进行公共卫生绩效管理的基础。在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计划里,主要的工作是为职工设置岗位、指定关键绩效指标:一是制订工作计划;二是为职工制定职责明确、权限清楚、标准确定、描述清楚的公卫工作岗位说明书;三是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的考核标准,帮助职工制定公共卫生关键绩效指标,制订《职工公共卫生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公共卫生关键绩效指标应符合“SMART”原则,即关键绩效指标的标准应是:“具体的(S)”、“可度量的(M)”、“可实现的(A)”、“现实的(R)”、“有截止期限的(T)”。[4]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计划的周期按具体情况而定,省、市、县公共卫生服务部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可以一个季度为一个周期。在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是绩效合作伙伴的角色,即管理者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与职工在绩效目标上达成一致,而不是简单地分派任务、下达命令。在这里,管理者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是双赢的合作关系,也就是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

3.2公共卫生绩效沟通与辅导(D)。

公共卫生关键绩效指标确定以后,管理者应扮演辅导员和教练员的角色,以指导者和帮助者的姿态与职工保持积极的双向沟通,帮助职工理清工作思路,授予与工作职责相当的权限,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提供恰当的培训机会,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为职工完成公共卫生绩效目标提供各种便利。公共卫生绩效沟通与辅导是针对绩效目标的辅导,依托绩效计划阶段所制定的绩效目标,也就是公共卫生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与职工保持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进而保证职工的公共卫生绩效目标得以达成和超越,使职工的能力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为职工在下一绩效周期挑战更高的目标做好准备。

在公共卫生绩效沟通与辅导阶段,管理者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和记录职工的绩效表现,形成职工业绩档案。为了使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更加具有说服力,管理者应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记录好职工的绩效表现,为公共卫生绩效考核提供可以追溯的事实依据。所有被考核的内容都在沟通与辅导的过程做了认真细致的沟通,并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职工的业绩表现主要以记录关键事件为主,即对职工绩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关键事件根据性质又可以分为积极的关键事件和消极的关键事件。所以,在实施阶段,管理者除了要扮演辅导员与教练员的角色,更要扮演记录员的角色。

3.3公共卫生绩效考核与反馈(C)。

在公共卫生绩效周期结束的时候,依据预先制定好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者对职工的公共卫生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的依据就是绩效计划阶段的关键绩效指标和绩效沟通辅导过程中所记录的职工业绩档案。绩效管理的过程并不是到绩效考核时打出一个分数就结束了,管理者还需要与职工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即绩效反馈面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职工全面了解他们自己的绩效状况,正确认识自己在这一绩效周期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表现,同时正确认识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弱项;并且,职工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得到指导和帮助。在绩效考核与反馈阶段,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公证员。所谓公证员,即要求管理者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依据绩效沟通与辅导过程中的业绩记录,对员工做出公正、公平的评价。

3.4公共卫生绩效诊断与提高(A)。

公共卫生绩效诊断与提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单位所采用的公共卫生绩效管理体系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进行诊断,二是对员工本绩效周期内存在绩效不足进行诊断,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诊断,得出结论,放到下一PDCA循环里加以改进和提高。所以,在公共卫生绩效周期结束时,管理者还应对员工进行绩效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公共卫生绩效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据此对整个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使之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根据绩效反馈的结果,管理者还要帮助职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或者叫改进计划,对职工在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发展计划,放入下一PDCA循环加以改进。

在公共卫生绩效诊断与提高阶段,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诊断专家,对自己以及员工在公共卫生绩效管理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和不足,以在下一绩效周期内做出改进。

4PDCA循环法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运用。

4.1计划(Plan)。主要是明确任务,制订方案;落实责任,细化量化考评标准。

明析任务,制订方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病有所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规定了11项工作任务,并分别对服务项目的对象、内容、流程、要求、考核指标及记录表作了明确规定。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结合本镇实际情况,进一步明析各项服务的任务目标,核算出各项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要求,匡算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

落实责任,细化量化考评标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任务目标及考评办法是明确的,关键在于落实。我院结合实际情况,将工作任务落实到镇村二级医生手中。一是单独设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确定了11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牵头负责人,院内公共卫生服务按月度PDCA循环,即每月一次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每月月初讨论签订各分项工作月度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量化考评标准,月底逗硬考核奖惩;二是各行政村至少确定了一名村医生负责公共卫生工作,不方便到我院接受免费服务的居民,由村医生到村社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村级公共卫生服务按季度实行PDCA循环,即每季度一次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每季度初由项目责任人讨论安排村医季度公卫工作,制订质量控制标准和考评细则,汇总后统一签订村医季度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季末逗硬考核奖惩。

4.2执行(Do)主要是做好后勤支持和过程督导管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院借鉴临订医疗质控办法,实行了每周例会制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导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制订了公卫质量管理办法,严格按质量管理办法对镇村二级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日常督导管理;强化作风建设,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4.3检查(Check)即对工作效果进行检查。

执行了月度工作考评制度,按月初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每月底对项目责任人的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进行考核评分。每季末对村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4.4处理(Action)根据考核结果,总结经验,逗硬奖惩,对成功的做法进行标化巩固,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完善下阶段的工作。

公卫人员月度考评得分作为核发绩效工资的依据;村医生每季度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兑现劳务补助;对公卫工作中出现的质量缺陷、投述等按规定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妇社发〔2009〕70号《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

[3]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卫生事业管理》.

[4]PeterDrucker1954《管理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