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法病案分析在骨科护生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概念图法病案分析在骨科护生教学中的应用

张岩梁燕

张岩梁燕(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探讨概念图法病案分析在骨科护生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骨科术后患者发热为例,运用概念图法进行病案分析。结果在老师的带领下,护生绘制出概念图并对骨科患者进行了病案分析,分析结论正确。结论概念图分析病案法可以应用在骨科护生的教学中。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骨科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222-01

概念图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Novak教授等提出。概念图又称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是指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结构化地描述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图[1]。概念图由节点与连接组成,节点代表概念,连接代表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或者无向的。它有4个特征: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frameworks)。概念图可以再现人脑中的知识结构,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是团队合作学习的策略工具[2]。

在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中,总是从疾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讲述。而实际上,我们并非按此模式工作。现介绍概念图法进行病案分析一例。这种方法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更贴近临床实践工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骨科术后患者发热为例,介绍如下:

1.病案介绍

患者李某,男,74岁,双侧股骨头坏死,双髋关节置换术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术中输注滤白红细胞2U。术后第四日晨,患者主诉“乏力”。

2.病案分析

患者主诉“乏力”,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体温:38.8℃,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5/87mmHg。患者持续有效皮牵引,双侧切口处敷料包扎完好,外观清洁,无渗出。双下肢肢端血运及温度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温正常,五趾可活动,踇趾背伸有力。

运用概念图的方法分析患者发热的原因。见图1。

患者在测量体温前处于安静状态,未运动、未进食、没有情绪激动。测量值真实有效。

外科手术热一般不超过38.5℃,而患者为38.8℃,所以外科手术热被排除。

患者术中输注滤白红细胞2U,术后未输血,无输血反应伴随的症状体征。所以,输血反应被排除。

患者晨起尚未输液,同样,输液反应也被排除。

患者为老年患者,术前已行肥皂水灌肠,灌肠后排便两次。术后第三日排便一次。现为术后第四日,查体患者腹部平软,患者无便意,不存在便秘的情况。

患者有高血压的病史,无甲亢等可致发热的的病史,所以也排除。

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患者无上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的症状,查体呼吸音清,无痰鸣音。排除此项。

主管医生为患者左右髋关节切口处更换敷料,观察切口:切口处缝合良好,无红肿,无切口感染。

患者留置导尿管,固定良好,引流通畅,色深黄。怀疑为尿路感染,给予急查尿常规、血常规。

结果回报:尿沉渣白细胞数为18个/HP,血常规白细胞为11.8×109/L。

经过概念图的整理、分析,我们怀疑该患者为尿路感染。经实验室检查后,我们更加确定为尿路感染。遵医嘱行膀胱冲洗及输注抗生素后,夜间患者体温下降至37.1℃。次日晨患者体温为36.8℃。

3.总结与体会

概念图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并有助于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经过绘制、分析,为寻找依据和支持点查找了大量的教科书及文献。不但回顾了发热的原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的知识而且结合病案进行个案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点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并将知识分化、重新整合,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培养了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概念图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重点讲解运用概念图分析病案的方法及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概念图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信息,经过整理、筛选、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运用概念图法进行病案分析,打破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常规思路。此种方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并且更贴近临床,为今后的护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FerrarioCG.Developingnurses’criticalthinkingskillswithconceptmapping[J].JNursesStaffDev,2004,26(6):261-267.

[2]聂蓉,张红菱,史艳莉,等.概念图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3B):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