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下的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数码时代下的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探讨

汤喜辉

汤喜辉河南城建学院艺术系467036

摘要: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会,针对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建筑表现技法教学探讨

Digitaleraarchitecturalpresentationtechniquescourseteachingdiscussion

TangXihui

HenanUniversityOfUrbanConstructionDepartmentofart467036

Abstract:theconstructionprogramisarchitecture,cityplanningprofessionalisaprofessionalcourse.Inordertoadapttotheneweraofsocialonarchitecturaldesign,cityplanningmodelapplicationtalentedperson'sdemand,thearchitecturalpresentationtechniquescourseteachingproblemsthatexistintheanalysis,andcombinedwithworkingexperienceinthecourseofbuildingperformancetechniques,accordingtotheteachingmethodandputforwardsomeownopinions.

Keywords:buildingperformancetechniqueteaching

引言

建筑表现不仅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构思和推敲方案的有效手段,也是最终成果的外在展示和直观表达。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是设计师与客户沟通的语言,而建筑表现技法课程则是帮助其达到这一目的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因而,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搞好建筑表现技法的教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现状

在当今时代下,由于数码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以徒手表现技法为核心的建筑表现的冲击。在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中,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普遍都有受重视程度下降,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的现象,学生到了离开电脑就无法设计的地步。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脑表现图的普及对传统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影响

随着当今社会电脑的普及,电脑效果图、电脑动画作为建筑设计的辅助手段,由于它的直观性、易于修改已的特点,越来越被设计师和客户所接受;传统表现方法受到数字化的冲击。作为建筑表现手段应用最前沿的设计院,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扫除图板”。因而,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介入,造成高校的专业训练和设计院应用的不衔接,这就让传统的建筑表现技法课程面临时代的选择。学生普遍热衷电脑表现,放弃了传统建筑表现(徒手画)的实践机会,所以手绘表现能力下降。

但经过多年社会的实践,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行业已经认识到手绘表现的重要性,它可以看出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功底。因而很多设计公司招聘人才时都要设置徒手表现的环节。但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

1.2教学手段方式单一,没有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

建筑表现技法课程课时普遍较少,对于入学前没有受过美术基础训练的学生来说,普遍2~4学时每周的教学时数不能保证很好的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单一,多以优秀范图临摹为主,出现临摹作品效果较好,但自己创作时无从下手,无法应用到设计课程当中,教学效果甚微弱。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1.3与应用实践脱节,学习成果难以体现

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内容多按照画种分类,以专项的水粉、水彩、彩色铅笔、马克笔等表现技法练习为主,面面俱到;为现代快速表现技法以马克笔技法为主。而且很少有学生真正将其娴熟、完整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很多教学停留在为表现而表现,没有在表现中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出现表现与设计脱节,学习成果难以巩固和实现。

2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内容,转换教学思路,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课程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明确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培养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首先要讲清楚表现技法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中的的地位,以及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明确职业岗位指向和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其次,明确电脑表现和徒手表现的辩证关系,要去掉那种“重电脑表现,轻手绘”或“轻手绘,重电脑表现”的观念。明确手绘和电脑表现在创作和工作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授课时,应使学生明白建筑表现是为建筑方案服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加强自学的能力,将课堂上学会的方法,反复运用到课下的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易结合,鼓励尝试。教师要利用有限的学时,将补习与教学结合,制定出针对性的有效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上手,并融入到学习中去。

2.2“四结合”的教学方法

临摹、写生、速写是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将三者独立进行,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筑表现技法的教学手段,应是从临摹开始,逐渐掌握表现技巧之后,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完美地创造出方案成果。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四结合”法,即:临摹与默写结合、临摹与写生结合、速写与慢写结合、临摹与创作结合。

1.临摹与默写相结合

“临摹”被普遍认为是绘画学习的一种最有效方法,在临摹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和吸收前人的经验,继承并发展。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提高徒手画的能力,就应先进行大量的建筑速写和临摹练习,从中不断领悟各种空间造型、透视关系的表达方法,体会画面构图、取景、虚实、色彩、材质不同表达形式。然后凭借记忆将之前的临摹练习默写出来,并与原作进行对比,将处理不到位的地方有目的地反复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头脑中便会有了一些空间造型和绘画技法的积累。

2.临摹与写生相结合

“写生”是创造性表现的一种方法,它强调在真实环境中,捕捉美的空间形式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它训练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达能力。在临摹练习的过程中,应穿插写生练习,把临摹掌握的技法应用到写生联系中去,不仅能检验绘画基本技能的掌握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创作性表现技能。

3.慢写与速写相结合

传统教学往往从临摹速写作品开始,学生也多刻意追求具有高度概括的“风格化”的宽泛线条。但对于初学者,应以细腻、完整的作品为临摹范本。与任何学习过程相似,徒手画的学习也应经历从浅到深,从生到熟,从慢到快的过程。建筑界老前辈杨廷宝先生曾经说过,“用笔简练、豪放、传神,必须出自深厚的功底,不要看人家传神的寥寥几笔,该是凝结了多少年的心血,粗要出自细,从功深的细得到解脱了发挥,才能获得神韵。”因此,“慢写”非常重要。先从简单的、典型的练习,认真、扎实地对待每一个笔触处理,深入刻画细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熟练程度提高的前提下,快慢可结合,逐步过渡到速写,速写即是用概括性的线条勾勒建筑特点,讲究简洁精辟,强调绘画速度。

4.临摹与创作相结合

在建筑表现技法学习的后期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作品,先画出平面、立面、剖面图,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构图、素描等方面的知识画出透视图。再找到与自己设计相近的材质的建筑效果图,临摹出效果图的色彩和配景。这里起到表现技法的学习从临摹到创作的过渡作用。

2.3建筑表现技法课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知识相现结合

专业的建筑表现技能,要求学生全面运用专业课程知识,将设计方案完美、准确地表达到图纸上,不仅包括方案成果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也包括在方案推敲过程中的构思草图,而不仅仅是透视效果图的表现。

将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延展开来。通过《建筑绘画》、《建筑制图》、《建筑初步》等相关课程,将建筑表现的内容分阶段融入到上述课程当中,实现相关课程的互补和协调。如《美术》课从素描、水粉、水彩技法学习入手,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色彩运用与组合能力。使学生审美意识,建筑空间想象和综合审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建筑制图》课强调平面、立面、剖面的制图规范和准确表达,工程尺规图、三维空间的想像与透视图的绘制;《建筑初步》课强调方案各阶段(构思、设计、展示)的全过程的表现,以训练线条、字体、配景的墨线和水彩渲染表现为主。以上教学过程中都应强调图面整体表达效果与排版布局。

《建筑表现技法》课则在这些课程夯实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练习,使学生掌握一整套建筑表达、表现的有效方法,而不是只为了画几张漂亮的效果图,为表现而表现。因此,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为建筑设计和创作服务。

3结语

把握以上建筑表现技能教学的各个层面,让学生很好地学习的表现技法的知识,理解并能较好地运用到方案表达中去。使表现更好地为设计服务,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和继续深打下坚实的基础,较好地达到专业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学的分析与改革.河南教育学院学报[J],2005(6):91-92.

[2]赵笑寒.董月明.建筑徒手画刍议.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J],20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