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性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因声求气吟咏性情

邓慧敏

——浅议朗诵教学的有效进行

邓慧敏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朗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实际中要做好两点尝试,以便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有效;教学措施

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讲授“阅读鲁迅”时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确实,语文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新课标亦强调语文要以读为本,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通过诵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体会文章的情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朗读教学的实际却不容乐观。教学实践中我们或许都会发现这样的一个尴尬问题:现在的高中生都“害羞”了起来,大声朗读、大胆表演成了一件“丑事”。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主动起来读,读得比较有感情,其他同学却都笑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开口,指明朗读时,一些学生的声音往往细若蚊蝇,结结巴巴,把文章读得支离破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初级阶段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忽视,老师不重视,考试不要求,学生也就形成了诵读的惰性,使得朗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脱节。华师大名誉校长陆继椿指出:“校园中朗读的缺失,将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素质培养留下缺陷。”读的环节在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兴趣——最好的老师

学生不爱朗读,固然有不重视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朗读能力差,把握不好朗读的姿态,情感等,怕读出来引起同学教师的笑话。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在朗读实践中给学生以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揣摩、领悟。诵读的形式多样,配乐诵读、集体诵读、个别诵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诵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原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了教师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同时,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笔者在去年必修一的现代诗单元教学就借机在两个班级中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全体参与,自己找资料,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想读的诗歌,在那一个星期的准备中,同学们都很踊跃,后来的自由比赛中,同学们很放得开,尽情地演绎,有的甚至手舞足蹈,这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热情,在此之后,笔者惊奇地发现,课上主动起来朗读课文的同学多了,诵读的效果也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

只有让学生敢读,愿意读,读得开心,朗读教学才能进行,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学生的心理,总结归纳更多的“艺术手法”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美读读美

阅读教学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美读是分不开的,美读是诵读的进一步跨越。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言为心声,美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阅读教学的内容的达成,直接取决于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美读,需要的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心”其实就是美读提倡的情感。美读不仅要求读者有真挚的情感,要求读者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能最真实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情感,而且要求在用“心”之后,还须忘我,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自己就是作者,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人心”与“文心”化为一体。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洋溢着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体现的是自然之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展现的是人情之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些展现的是波澜壮阔的壮美;“今晓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些无不体现了凄美。一些美好的情感无不在这些作品中流淌,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君报国的热忱和追求理想的执著,《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孝之情,《孔雀东南飞》中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忠贞的爱情。人类高尚的情感都在古诗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道德伦理,使每个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如此丰盛的文化盛宴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分享呢?我们的教师又该如何将这些美好展现给我们的学生呢?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都做了些什么呢?

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烦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且为了应试,教师强调教授方法,将文章特别是诗歌肢解得体无完肤。于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美感。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美读”,让学生在美读中静心品味文章,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势在必行。

当然,要想做到“美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仅凭学生自己是很难达到的,教师的适时指导是必须的。朗读教学的各种方法我们教师都会使用,但我们缺少的往往是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缺少的是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把握,缺少的是关注全体的思想,缺少的是一颗沉静得下来的心,我们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在读杜甫的《登高》一课,笔者先让学生了解杜甫,了解杜甫写作本诗时的处境,让学生融入诗歌当中,身化为杜甫,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学生读出了“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无依,读出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读出了“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寂,“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接着让学生体会这些情感,带着这些情感去诵读诗歌,感觉效果明显比之前好,学生读得都很有感情,一些学生的脸上也自然流露出悲苦之状。笔者清楚,他们是真的懂得了杜甫的痛苦,与杜甫同悲同苦。美的文字需要美的心灵去感知体会,只要用心,其实,“美读”也并不是遥不可及。

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所以让我们认真地研究语文课堂中的诵读,让诵读教学在语文的学习中更加有效、更加高效,让学生们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放飞心灵……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中学

邮政编码:2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