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高校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探讨

李媛媛

李媛媛(山东师范大学校医院)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3-0230-01

社区卫生服务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高校校医院的工作将逐步转向高校的社区卫生服务。这是医改后医校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经验,对校医院如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长期以来,校医院是高校的一个内设部门,承担着数万固定人群的日常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任务,在抗击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医改工作的进展,我国高校校医院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技术水平薄弱、落后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整体进展的矛盾日益突现,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陈旧,服务内容以传统的临床医疗为主,对师生和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缺乏应对措施;专业、科室设置不合理,管理松懈,各类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落实不到位;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利用率低,未形成规模效益;医疗管理体制僵化,对医护人员缺乏有效的工作业绩激励机制。

二、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行医改后,由于教职员工可以在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就医,可以在所有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师生员工对校医院的依赖性日趋降低,这使得校医院原有的办院模式和工作思路受到了较大冲击和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校医院如果继续沿用“以医疗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不仅缺乏经费的支持,工作上力不从心,而且仅从病人的数量上来看,校医院的发展后劲已明显不足。因此,高校校医院应按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向社区卫生服务过渡和转变。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已经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高校社区的人口学特征为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校医院经过整合转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使高校现有的卫生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在客观上方便了师生员工;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还有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健康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健康档案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对患者加以指导;有助于建立慢性病社区防治机制,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全面管理、动态监测、综合干预;有利于解决包括高校医院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工作定位上长期存在的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三、促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曾对17个省(市)的69所高校校医院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仍存在着参与率低、地方政府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校医院投入资金不到位及资金利用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校园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对于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万~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据调查,目前高校校医院校内外服务人群覆盖总数超过3万人的占57.1%,超过5万人的占22.2%,符合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要求。因此,各地政府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医疗资源,发展和完善高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高校校医院现有的条件与功能,将其统一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区域规划建设范畴,由其承担高校这一“特定社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具备条件的校医院鼓励其承担周边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医院法人做为第一责任人应着眼于全校范围,把卫生监督协管纳入工作日程,校医院作为具体任务承担者要定期检查学校餐饮、住宿、美发、洗浴等公共卫生场所,在特殊时期进行重点检查,建立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完整的组织网络。

(二)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是校医院进行社区动员的主要手段,也是与师生建立密切联系、对师生的健康进行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既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以通过引导社区居民采取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投入小而收益大的卫生服务项目。校医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例如有专业针对性的开设应急卫生处置等健康教育必修课,制作宣传栏、印制宣传资料、组织人员进行现身说法等,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在转变师生健康观念,普及自我保健知识的同时,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升校医院的知名度。

(三)建立行政考核和奖励机制针对当前多数校医院的管理现状,实行行政考核和奖励机制是最有效的管理措施之一。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受到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不断提高,而且在经费的管理上也更合理化。不少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由原来的以辖区人口为测算单位,改为以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为考核单位,实行专项服务的项目管理。在校医院内部组织考核,依据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相关医生进行奖励,作为其绩效工资的一部分,是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不少单位已经形成了专门各类业务和考核信息系统。

(四)建立老年病与慢性病康复病房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老年病与慢性病的发病率会逐年递增。社区居民80%至90%的基本医疗完全可能在社区内解决,使得慢性病、常见病患者社区内医疗康复成为可能。

但现今由于高校校医院条件有限,造成一些老年病人一年四季住在大医院,学校和家庭在经济上不堪重负。另外,多数老年病人仅靠药物维护,因为校医院没有较好的理疗康复条件而无法进行康复治疗,而康复治疗是这些老年病人病后恢复最好的手段,也是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基础工作。所以,创造条件把这些老人留在校医院,为他们提供较为系统、科学的基础康复治疗条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事情。

(五)建立教职员工及社区电子健康档案高校社区的人口学特征为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多数校医院每年一次或每两年一次对全校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还有每学年的新生入校体检、毕业体检,这是预防疾病和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学生的体检报告并未全部存入个人档案,教职工的体检信息也未全部系统管理,校医院并未全面掌握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这无异于丧失了许多疾病的原始资料及数据的统计。针对高校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应该充分发挥体检报告和其他诊疗报告的作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实现职工健康状况从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疾病迈进。随着校医院计算机管理工作的逐步发展,通过计算机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可以使健康管理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大大提高健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逐年积累的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供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促进医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推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提升师生员工健康素质的需要,是预防和控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需要,也是学校、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认真探索,努力开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