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科患者换药时的心理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对外科患者换药时的心理护理分析

李雪琴

李雪琴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外科患者换药时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4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额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于对照组在换药前后仅进行常规护理,而对实验组患者还采取心理护理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换药过程中和换药后的伤口疼痛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为70.0%,而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实验组疼痛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外科换药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降低疼痛,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外科换药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36-01

外科换药主要是指更换敷料和处理伤口,换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同时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分泌物、脓液以及异物等等,从而有效的控制伤口的感染,并创造有利于伤口恢复的条件,促进患者伤口的恢复[1]。本文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40例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换药时的心理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护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4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额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23-60周岁,平均年龄为44.7周岁,病理显示烫伤6例,脓肿切开5例,慢性溃疡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为23-62周岁,平均年龄为45.1周岁,病理显示烫伤5例,脓肿切开7例,慢性溃疡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外科患者的换药过程中,对于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而实验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还给予细致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疼痛现象。

1.3疗效标准

患者有轻微的疼痛,并且比较安静为显效,患者有轻微的疼痛并且有轻微的乱动现象为有效,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并且伴有大声的呻吟显示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患者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换药止痛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201050.0620.0430.070.0

实验组201365.0525.0210.090.0*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患者住院治疗以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尽快让患者熟悉相关病房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并详细的向患者讲述换药过程,从而有效的减缓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应该积极的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调动患者的主动配合性,使患者在换药时处于乐观轻松的心情,同时应该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表现和表情,诱导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情并自我放松。心理因素既能诱发和加重伤口的疼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抑制和缓解疼痛[2],而这主要与患者的精神状态相关,例如患者是处于平静还是焦虑状态,或者是兴奋还是抑郁的状态。

患者处于矛盾嫉妒或者疼痛不安的时候,当其身心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当患者的思想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此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则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缓伤口的疼痛。此外护理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气质和素质,使得在给患者进行护理时能够使患者感受到信赖感、和蔼感和亲和力,从而使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护理人员在为外科患者进行换药时,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同时应该让患者选取适合的换药体位。

在对外科患者换药时,应该针对患者不同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梳理指导,通过护理人员自身的良好行为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在换药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有习惯性的过度敏感或者紧张情绪,就应该及时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在换药时对患者实施安慰性语言,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心理压力。患者的伤口是引起疼痛的原因,因此在护理时应该充分注意患者的伤口创面,随时观察患者的伤口是否具有渗液、渗血等,并注意保持患者伤口的干燥、清洁,如果出现感染则及时换药。本研究表明,在换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秀亮,杨飞霞,谢小英.音乐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时疼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2]阮敬芬,杨冬梅.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换药患者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