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林成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林成云

林成云

林成云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儿一科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回顾了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中在我院儿一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儿,并对患儿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70例患儿,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语言的护理方式进行沟通,而实验组则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对患儿进行护理沟通,当患儿出院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实验组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技术和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中(P<0.05)。结论: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增加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加强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这对于儿科的护理工作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67-02

非语言性沟通与语言性沟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为在沟通时不采用语言交流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而是运用动作、眼神、肢体语言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观点和相应的目标等的一种表达方式。近几年,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并且护理作用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中在我院儿一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儿,通过观察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并将相关应用的报告作如下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了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中在我院儿一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儿,并对患儿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70例患儿。男性患儿有78例,女性患儿有62例,患儿的年龄区间为1.4岁至11岁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7岁,患儿住院的时间为6天至13天之间,住院时间平均为8.5天。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方面都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的结果具有着一定的意义(P>0.05),分析结果具有着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正常的语言进行交流护理方式为主,而实验组则采用非语言性交流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实验组的具体的非语言性护理方法:①护理人员的表情特征。护理人员的表情是许多特征的重点体现,护士的微笑,能够给患儿带来亲切感,能够让患儿感觉到愉悦和安全的感觉,这能够减少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感,让患儿感觉到温暖和温馨,对于患儿而言,精神上的安慰常常能够让患儿保持更好的治疗效果,相反的,若给患儿带来一定的治疗压力能够使得患儿感觉到很大程度上的不适感,易让患儿产生厌恶感,不利于治疗的进行,这可能会增加病情的延误,同时患儿家属也会更加的不满护理效果,从而增加医患之间的矛盾。因此,面带微笑和蔼亲切的表征,这有利于患儿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更加的有利于病情的恢复。②护理人员的身体姿态。身体姿态是一个人情绪状态、自我感觉等方面的一个综合的体现。恰当身体姿态的运用,能够显著的增强治疗效果工作,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其实就是信息传递的一个过程,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点头、运用手势等动作,都是维持和调节交流的一种方式。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护理人员要保持一颗镇定的心,从容的处理各种问题,做到处理事情的有条不紊,积极的处理发生的事情,假如护理人员慌乱不堪,这会给患儿家属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让患儿家属感到紧张和不安,显然这不利于小儿的治疗。③眼神与目光的交流。当患儿在表述痛苦和不安时,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眼神对于患儿的倾述给予肯定和同情,这样会增强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患儿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治疗。医护人员肯定的眼神能够安抚小儿不安的情绪,以促进治疗效果的进行。如:当小儿进行注射时,要对小儿给予鉴定的眼神,以使小儿保持放松的心情,这样会减轻疼痛感,这样更会有利于治疗工作的进行。④抚触。抚触是一种很好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身体的局部抚触有利于小儿身体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能够更加的有利于增强家长与患儿、家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让小儿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另外,小儿腹部的抚触能够显著的增强小儿的免疫能力,促进小儿的消化能力,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1.4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运用Excel和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分析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通过方差分析来进行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其中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分析

通过表1可知,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满意度可知,实验组中,患儿满意率为67.14%,在对照组中,患儿满意率为31.43%,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分析患儿的服务满意度可知,实验组对服务的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服务的满意度为90.0%,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3.小结

通过问卷调查140例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满意度和服务满意度可知,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地增强患儿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情。在儿科的实际治疗中,应该将语言治疗和非语言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医护人员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以更好的为儿科治疗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医学,2009,30(22):2895-2896.

[2]季爱琴,徐玲芬,谢波等.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909-910.

[3]刘桂珍.浅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5):59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