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外痔横切横缝术临床分析

/ 1

50例外痔横切横缝术临床分析

许学军

许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市中医院肛肠科江苏张家港215600)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170-02

【关键词】外痔横切横缝

我们自2004年9月—2008年12月,采用配合外痔横切横缝术治疗混合痔50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作以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50例混合痔患者均为多发痔,即肛门直肠有2枚以上痔核,均伴有明显前后肛缘外痔皮赘增生,甚至是环状混合痔。其中男9例,女41例。

1.2治疗方法常规消毒、麻醉、铺洞巾。仔细研究痔的分布,标记肛缘线。前后皮赘均选取皮赘之两侧分别做肛管放射状切口,上达肛管齿状线,下越肛缘线,肛管皮肤全层切开。然后沿肛缘线作横形切除外痔,保留自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接近1cm,充分剥除皮下血管团,以4—0可吸收线作横形缝合创面。手术结束时以布比卡因明胶海绵外敷创面,塔形纱布压迫,胶带固定。术后常规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以助水肿消散,聚乙二醇粉剂4000软化大便。

2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发生水肿19例,平均持续时间9.5天;疼痛39例,VAS积分平均4分,少数需服止痛药控痛,大部分病人无需处理;皮赘残留21例,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病人满意度87%。

3分析

多发痔,特别是环状混合痔,因其严重程度高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被列入乙类手术,其中女性患者之前壁皮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比环状痔少,手术治疗有一定技巧,治疗不当,术后肛门疼痛重、水肿、皮赘残留等发生率很高[1]。如何正确地治疗是关键,2006年,痔临床诊治指南[2]指出,消除痔的症状比消除体征更有意义,但多余的痔皮赘同样易带来患者术后肛周的不易清洁,所以要在进行痔外切内扎术扩大创面时对其进行切除,只是切口过大又易造成肛管狭窄或狭小。

我们对前后位增生的皮赘进行“H”形切除缝合,即:于皮赘两侧各做一个放射状引流性切口,然后对增生的皮赘,进行横形切除横形缝合,要求在尽可能切除多余皮赘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肛管的周径与合理长度,我们的经验是保留肛管长度不小于1cm。切口要向肛缘线靠近。所有术后患者,皮赘残留者多发生于早期病例,主要是因为当时还处于经验积累阶段,随着不断总结经验,此类情况逐渐下降。而且皮赘的残留必然有术后水肿[3],且水肿消退时间过长所致。疼痛[4]的发生与水肿发生相一致,主要是由于组织水肿时压迫了痛觉神经,引起疼痛感觉。

我们的经验是:1.切除时应考虑到自然肛缘的位置,由于麻醉后肛管务外翻转,易使术者对肛缘的认识发生错误;2.保留肛管的长度,1cm上下较为合适,切除过少,易发生水肿,导致术后皮赘残留,切除过多则易由于张力过大使皮肤发生坏死、裂开,同时也易增加疼痛;3.充分剥除皮赘下血管团,尽可能的接近内括约肌表面,同时也要注意皮肤的血供。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卢灿省.保留齿线分段缝扎术治疗多发性混合痔3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4):21-22.

[2]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9):462.

[3]李雨农主编.中华肛肠病学,1990,1:238.

[4]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1996,1: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