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拳击运动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1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拳击运动的影响

回洪卫

回洪卫

(河北省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拳击比赛具有一对一直接决斗,以技术和体力得分致胜或绝对制服对手取胜的特点。比赛中只有胜者和败者,并且参赛者必须面对对手的挑战,裁判和观众所造成的紧张气氛,因此拳击运动员在场的心理素质便尤为重要,甚至是决定比赛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前言

运动员8岁时速度和技术占据选材指标的80%,运动员18岁时占据选材指标的是智商和个性,随着运动员年龄增长,心理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比赛的临近而提高。因此,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稳定的心理和情绪态度是在赛场上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身体和技术潜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拳击运动的特征和竞赛特点出发,对运动员赛前情绪与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拳击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1.拳击运动的特征

1.1生理特征:拳击运动是手脑并重、全身活动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好拳击训练和拳击比赛。练习拳击或参加比赛时,人一直都是在不停的跳动和运动之中,而且,运动员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大脑缜密的、快速的考虑之后进行的,所以对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分析反应都有极高的要求。

1.2心理特征:拳击既是人体能力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智慧的较量。主要表现在对阵时的敢斗性、坚毅性和对待抽签机遇的稳定心态等。

2.拳击竞赛

2.1拳击竞赛的特点:拳击是一对一直接决斗,以技术和体力得分制胜或绝对制服对手为目的,比赛中只有胜者和败者,没有数字记录。由于拳击需要肌肉的强大爆发力,完善的技术和战术,所以,拳击是最复杂的竞技运动之一。比赛时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要求运动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的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利用强有力的身体和娴熟的技术、多变的战术进行攻击和防守,并且要具有战胜对手的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战胜对手。

2.2拳击运动员竞赛心理特征及状态

2.2.1拳击运动员赛前状态:对竞技状态的广义理解,是泛指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准备状态。竞技状态存在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并且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有很差的、较差的、较好的乃至最佳的竞技状态之分。在一个竞技状态变化周期中,处于变化曲线中最高水平区段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即为高峰状态。高峰状态出现前1~2周的竞技状态,为峰前状态。峰前状态是运动员在峰前时段所表现出来的与高峰状态相应水平的竞技状态。高峰状态是峰前状态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运动员在比赛前处于良好的峰前状态,才能够在比赛中以更高的概率发展运动员理想的高峰状态。

2.2.2竞赛心理特征:拳击竞赛是一种公开的,有规则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面对选手的挑战,裁判和观众所造成的紧张气氛。而由这种社会紧张因素和他人在场产生的心理变化称为“社会促进现象”。这种现象会产生两种反应:(1)可承受的心理反应:情感,思维与能量水平以一种有益的方式驾驭身体的各种活动。表现特点:竞争越激烈,气氛越紧张之时,安然自若,甚至观众越来越多,越关注他,鼓励他,他发挥的越好,其最高点是进入“贝克尔境界”。(2)不可承受的心理反应:情感思维与能力水平在性质上是消极的,以消极的方式操控身体,同时以消极的方式控制竞赛。表现特点:感到比赛情境可怕,缩手缩脚,局促不安,动作变形,发挥失常。“克拉克现象”有可能发生。

3.心理训练

3.1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内容丰富,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与广义相对,专指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有良好的个性,处世能力与人际关系。

3.2拳击心理训练手段:(1)在适当的时候变换训练环境,改变训练氛围,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动机;(2)基础训练阶段要注意开发运动员的智力,培养运动员的记忆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运动员果敢坚毅的性格,为尽快提高技战术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3)恢复,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消除疲劳,如睡眠,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结论

本研究从拳击运动的特征及心理状态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出发,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是身心高度统一的整体,心理活动往往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身体活动,运动员比赛失常的主要原因有:一信心不足,二对比赛的过高期望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综上所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拳击运动影响极大,赛前及日常的心理素质训练也极为重要。

注释:1.贝克尔境界:即比赛中自始至终维持一种半兴奋状态。

2.克拉克现象: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员基础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的制定.2006,3,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田麦久.竞技参赛理论研究文集.2010,7,人民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