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诊断学临床技能的改革及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培养诊断学临床技能的改革及实践研究

赵竹

云南文山州卫生学校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诊断学是综合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来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也是对学生临床技能进行培养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下降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如何对临床诊断学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更好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诊断学临床技能改革

一、存在于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问题

1.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现阶段,从事临床诊断学带教的老师,多数都是临时从各临床科室抽调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他们毕业于不同学校或来自不同专科,故没有形成规范或一致的体检或技能操作手法,需要的岗前培训时间较长。所以,提高临床诊断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一批既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又有规范的临床技能的高素质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2.欠完善的课程设置。诊断学课程的设置对理论讲授比较侧重,而问诊技巧、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较为欠缺,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不足;且诊断学课程大部分都安排在学习内容的前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对原本所学的诊断学知识早已生疏遗忘。

3.学生缺少临床实践机会。随着医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激化了学生多、专业多、层次多而见习病例少的矛盾;人们逐渐提高了健康意识,对疾病进行早期防治,相对减少了医院内的典型病种;患者的法律保障或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减少了学生实际动手的实践机会。

4.模拟操作训练平台比较欠缺。一些医学院校还没有建立临床技能中心,教学模型不足或缺乏高端的人体操作模型,不能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5.未有机结合模拟和真实教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实现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安全过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模拟教育成为临床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但模拟教学不能将传统的床边教学取代。所以,模拟教学和真实教学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做法。

6.没有更新教学理念或方法。教学理念没有从“传授知识”向“人才或能力的培养”进行转变,教学方法没有从“教师讲授为主”向“师生互动”进行转变。

7.没有形成完善的考核方法。考核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估的客观依据。以往的考核仅采用理论笔试,一些体检技能的考核,缺少对学生问诊技巧、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估,缺少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

二、培养诊断学临床技能的改革及实践

1.对师资培训进行加强。诊断学的全部带教老师都要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培训班,还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岗前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带教。培训后,年轻的带教老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规范和统一了他们的体检与操作技能。

2.加强病史采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自编《病史采集与沟通能力》的补充资料,理论大课增加2学时,对问诊技巧与沟通能力培养的内容进行专门讲授,同时将实习课增加2个单元,通过标准化病人,对学生沟通能力与问诊技巧的培养进行加强。

3.对体格检查训练进行加强。

(1)专科负责的检体诊断教学方法:专科教师的带教方法能将病例来源不足、患者不够配合、专科问题难解决和教师岗前培训时间长等弊端予以克服。

(2)典型体征病例档案的建立及其在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对典型阳性体征的病例档案进行建立与完善,经门诊预约患者予以补充示教,既能使学生多、病人少的矛盾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又能提高检体诊断教学的质量。

(3)对电脑人体模型加以应用,加强学生的体检技能训练:使用本校临床技能中心的电脑人体模型,实习时间增加4学时,加强学生全身体格检查方法和异常体征判别的训练。

(4)对体检录像加以制作,指导学生自我训练:应用医学教学模型,对心脏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加以制作,对学生心脏体格检查的训练进行指导。

4.对临床操作技能训练进行加强。应用先进的人体模型,将实习时间增加2个单元,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对胸穿、腹穿、心电图检查操作等教学录像加以制作,为学生开展各种临床操作提供更好的指导。

5.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本校编写了与诊断学学生水平相适应的典型教学病例,联系起诊断学的前后知识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与问题式学习教学,让学生从症状学或异常体征入手,对疾病诊断与鉴别的临床思维方法进行初步掌握,懂得该怎样选择检验项目、分析检验结果,更好地掌握其临床意义。

6.对考核方法加以调整。采用理论考试结合技能考核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理论考试中增加病例分析试题,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检验项目的选择与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等。

7.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强化。将以往诊断学的“一次性教学或训练”的方法进行改变,在学生实习前和毕业前集中强化临床技能训练,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的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欧阳钦临床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