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的临床治疗与前瞻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干槽症的临床治疗与前瞻性研究

张蕾

张蕾(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口腔科辽宁辽阳111000)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118-0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通过比较126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前冠周3%双氧水冲洗、上碘酚后即刻拔牙与常规拔牙术后干槽症相关细菌检出率的差异,旨在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预防干槽症的方法。方法按一定的标准选取12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二组,即A组冲洗+上药组(66例),B组对照组(60例)。分别采集术前术后盲袋(拔牙创)内的细菌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结果A、B二组患者产黑素类杆菌的术前术后检出率分别为33.3%、10.1%、30.0%、33.3%。二组患者术前术后链球菌培养均为100%。结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前冠周3%双氧水冲洗、上碘酚后即刻拔牙能有效地减少干槽症的发生。同时,该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经济的特点,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冠周上药干槽症产黑素类杆菌

干槽症是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随着抗菌药物和新生物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对干槽症的认识的深入,预防的措施也不断增多。口服用药因效果差或无效,而又有潜在的危险性(如耐药和二重感染),一般不推荐作为常规预防措施。局部用药多将药物制成合适的剂型或敷料留置于拔牙创,虽然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拔牙创内的局部药物常影响拔牙创的愈合,通常也不推荐作为常规预防措施。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冠周3%双氧水冲洗加上碘酚后即刻拔牙与常规拔牙术后干槽症相关细菌检出率的差异,旨在寻找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经济、简便的预防干槽症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126例。

1.2纳入标准①年龄18-40岁,无系统性疾病;②需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智齿阻生类为Ⅱ类阻生,远中有盲袋形成者;③智齿冠周无急性炎症,无张口受限及发热;④拔除时需切开远中软组织,而不需凿骨的患者;⑤患者就诊前未服用任何药物,女性患者未在月经期,未在孕期及哺乳期。

1.3干槽症的诊断标准①拔牙后2-3天拔牙创明显疼痛,并常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放散,服用一般止痛药无效;②拔牙创常空虚、腐臭,或存有腐败坏死的血块,用棉球沾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味。

1.4分组与拔牙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且患者本人同意拔牙的12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为3%双氧水加生理盐水冲洗后上碘酚,再即刻拔牙组。B组为对照组,按常规消毒后拔牙。手术由一人进行,拔牙后医嘱相同,要求患者不服用任何抗生素,有异常情况时对症处理。

1.5试验方法

1.5.1标本采集程序A组取冲洗上药前盲袋内及术后第一天拔牙创内的微生物分别进行有氧和厌氧培养,B组分别取术前盲袋内和术后第一天拔牙创内的微生物分别进行有氧和厌氧培养,有干槽症临床症状者再培养一次,所有病人术后第七天拆线。

1.5.2冲洗上药及取样方法盲袋冲洗采用3%双氧水2ml后再用生理盐水5ml冲洗,上药采用5#牙科探针的大弯头沾取少量碘酚(约0.lml)。盲袋内细菌的采样选用无菌滤纸尖采集法,即采集部位用无菌纱托隔湿,然后用无菌镊子将1.5cm长无菌滤纸尖的一头直接插入盲袋内,放置6秒后取出,放入还原转送液中并加入无菌的液体石蜡隔绝空气后立即送检[1-2]。

1.5.3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所有标本均在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检验科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将送检标本接种于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置有氧和无氧环境中,经35-37℃孵育18-24小时后,分别转种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经35-37℃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形态,并依据革兰氏染色体性状做初步鉴定。细菌的最终鉴定程序按照1999年版李仲兴主编的《诊断细菌学》中厌氧菌的鉴定培养方法进行。

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视为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

2结果

2.1均衡性检验为了确保各组间的可比性,避免混杂因素的影响,对二组下颌智齿阻生类型、拔牙时间(创伤大小)的比较见表1、表2。由表1、表2可以看出二组患者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表1二组下颌智齿阻生类型情况

组别阻生类型合计前倾+垂直水平

A组541266

B组52860

合计10620126

P>0.05

表2二组下颌智齿拔除时间情况

组别手术时间合计<30分钟>30分钟

A组541266

B组501060

合计10422126

P>0.05

2.2试验结果二组患者术前术后链球的检出率均为100%无差别。由表3、表4可以看出二组患者术前产黑素类杆菌的检出率无差别,但术后产黑素类杆菌的检出率确有显著的差别。由表5临床干槽症的发生情况也可以看出二组患者术前术后干槽症的发病率有差别。

表3二组患者下颌智齿拔除患者术前盲袋内产黑素类杆菌的检出率

3讨论

干槽症的确切病因还不太清楚,一般认为感染和创伤是两大重要因素。由于至今未能从拔牙分离出特殊的致病菌,现多认为是口腔正常菌群的一种机会协同感染。口腔链球菌群与一些专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不同类型干槽症的主要致病菌,并且产黑素类杆菌等厌氧菌与明显的口臭、疼痛、组织腐败坏死等临床表现有关。

在干槽症的预防上,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在拔牙创内留置抗菌物质,国内研究者使用的材料从早期的磺胺、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到现在的碘伏明胶海绵、甲硝唑粉剂或栓剂、替硝唑、羟基磷灰石(HA)、医用明胶、珊瑚一甲硝唑复合人工骨、碘仿、碘仿施必、氯磷酸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如帅戈[3]比较了拔牙创内留置甲硝唑、轻基磷灰石、医用明胶三种方法发现拔牙创内留置羟基磷灰石的患者干槽症发病率最低。他认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有向羟基磷灰石内长入的倾向,拔牙创内留置羟基磷灰石后不仅可减少拔牙后骨创的容积,吸附血凝块,防止其脱落,而且可使拔牙创缘的牙眼上皮沿羟基磷灰石表面附着、增殖,从而促进骨创的愈合,减少唾液、食物残渣对伤口的污染,因而对预防干槽症的发生有明显效果。而在国外,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填充材料有四环素、金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Clindamycin)、Saliept凝胶[4]等,它们都能使干槽症的发病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拔牙创内留置抗菌物质,虽然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拔牙创内的局部药物常影响拔牙创的愈合,通常不推荐作为常规预防措施。

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预防干槽症的研究的方面,董婷婷[5-7]应用阿莫仙术前1小时口服预防干槽症取得较好的效果,他认为其可能机制为口服阿莫仙1小时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超过9μg/ml,大大高于体外试验口腔链球菌的取低抑菌浓度,药物很快弥散至组织和唾液中,对口腔正常菌群也无一例外地抑制和杀灭。这样,在手术开始时口腔内细胞含量已有所减少,组织中亦有足够的药物浓度抵抗细菌的侵入,此过程一直持续至术后24小时,这时开始了拔牙创的正常愈合过程。而RitzauM[8]和SekharcH[9]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和有安慰剂对照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研究,认为智齿拔除前和拔除后常规服用抗菌素(甲硝唑口服)与不服用任何药物的患者之间干槽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如不加区别地滥用抗生素还可增加抗药性、二次感染、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本试验采用术前冠周3%双氧水冲洗上碘酚的目的是使盲袋内的细菌在术前降至最低。双氧水是氧化性消毒剂,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释放出新生氧,对细菌组分发生氧化作用,干扰其酶系统而发挥抗菌作用,而且作用时间短暂。碘酚为强力消毒杀菌剂,它能氧化细菌细胞浆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它能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和阿米巴原虫。

下领阻生智齿拔除术前冠周3%双氧水冲洗、上碘酚后即刻拔牙能有效地减少干槽症的发生。同时,该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经济的的特点。由于本组病例较少,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吕志.干槽症的预防与临床治疗分析研究[J].中华口腔科杂志.2009,34(1):41-42.

[2]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1-303.

[3]帅戈,梁颖.300例干槽症患者临床治疗与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科杂志,2010,35(1):51-52.

[4]PoorMR,HallJE,PoorAS.OralMaxillofacSurg,2009;67(4):374-379.

[5]董婷婷,王贺.围手术期采用抗生素防治干槽症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09,28(1):35-36.

[6]肖晓荣著.口腔微生物及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94-98.

[7]凌均棨,樊明文.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1-203.

[8]RitzauM,HillerupS,BranebjergPE.etal.IntJOralMaxillofacSurg,2008,37(5):299-302.

[9]SekharCH,NarayananV,BaigMF.BrJOralMaxillofacSurg,2008,46(2):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