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张凤莲1何海涛1龚晓慧1郝敏2

张凤莲1何海涛1龚晓慧1郝敏2

(1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妇幼保健院湖北十堰442200)

(2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诊断作用。方法对3337例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合我院在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实施中阴道镜检查3337例中,1326例因阴道镜图像异常,在阴道镜指引下对异常区域行宫颈多点活检送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42例,占总例数的1.26%,CINⅡ21例,占0.63%,CINⅢ33例,占1.0%,宫颈原位癌30例,占0.89%,宫颈浸润癌9例。结论阴道镜能有效筛查宫颈疾病,并发现早期宫颈癌前病变、宫颈原位癌,结合组织细胞学检查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阴道镜检查宫颈疾病

【中图分类号】R4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122-01

宫颈疾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早期可以治愈的疾病,其关键在于要进行筛查,防患于未然,及时早期发现和及时恰当的处理。因此,宫颈疾病的筛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和2011年11月因宫颈疾病而行阴道镜检查的3337例患者,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337例,年龄18~70岁,平均33岁。根据阴道镜图像异常者做活检1326例。阴道镜检查指征:①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巴氏(+++)级或者以上,或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celltest,TCT)检查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及以上分型的患者;②有接触性出血,肉眼观察宫颈无明显病变者;③肉眼观察可疑癌变,可疑病灶行定位活检;④可疑下生殖道尖锐湿疣;⑤可疑阴道腺病、阴道恶性肿瘤;⑥宫颈、阴道及外阴病变治疗后复查和评估。

1.2检查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根据检查台的高度调整阴道镜至合适的高度,放置窥器暴露宫颈后,拭去宫颈表面黏液。先在阴道镜下行白光、绿光初步观察、摄片,随后以5%醋酸涂宫颈做醋酸实验,仔细观察图像的变化、30-60秒钟后,摄片,然后宫颈涂复方碘溶液,仔细观察图像变化并摄片,在宫颈异常区域多点活检,范围包括病变和周围组织,深度包括足够间质,标本用10%甲醛溶液固定、送检,并及时记录结果与追踪。

2结果

阴道镜检查3337例,其中1326例因阴道镜图像异常,在阴道镜指引下对异常区域行宫颈多点活检分别送病理学检查,病理学确诊宫颈慢性炎症121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Ⅰ42例,占总例数的1.26%,CINⅡ21例,占0.63%,CINⅢ33例,占1.0%,宫颈原位癌33例,占1.0%;宫颈浸润癌8例。

3讨论

宫颈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中最严重的是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提高,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文献报道CINⅠ中57%消退,32%持续存在,11%发展为CINⅢ,治疗后极少复发。CINⅡ中有22%发展为CINⅢ,CINⅢ可以由低级别CIN发展而来,也可以由原无病变的上皮直接发展而来。CIN发展为浸润癌约需10年,而宫颈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约3~10年。

因此,早期发现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但CIN肉眼观无特殊变化,常规的宫颈4点活检容易造成漏诊、误诊。而阴道镜检查通过10~40倍的放大能力,可以清晰地观察宫颈的细微结构,发现非正常上皮、血管和可疑病变区,并能阴道镜定位下做活检,避免了病理活检的盲目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及早发现CIN和宫颈癌。

本组阴道镜筛查宫颈疾病,阴道镜拟诊宫颈慢性炎症1231例,CIN107例,宫颈癌8例,与病理诊断相比,符合率在90%以上,尤其在宫颈癌诊断上价值更高。但与病理结果相比,阴道镜拟诊结果仍存在显著差异。性交后、阴道灌洗及用药使阴道及宫颈充血,醋酸涂布时间过短,异常转化区的图像不典型等,都是影响阴道镜检查的准确性因素。因此,我们在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对那些在整个转化区显示不全或不显示者,还需要配合其他检查,如宫颈管搔刮术等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阴道镜能够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原位癌,而且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重复检查,目前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的早诊中居重要地位,已成为临床宫颈疾病筛查的重要检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早诊技术,主要的应用价值是评价异常细胞学,可发现甚至临床无症状和体征的宫颈病变及指导活检,提高活检准确率和宫颈癌及CIN的检出率。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发现的妇科恶性肿瘤,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对宫颈癌的筛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摆在妇科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阴道镜的诞生,为临床医生拓宽了视野,提供了一种寻找宫颈病变、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现总结阴道镜检查1326例宫颈疾病的镜检结果,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二、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实施中3337例宫颈癌高危人群妇女进行阴道镜检查。检查对象: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阳性者及可疑者(巴氏ⅡB级及以上);有接触性阴道出血者,绝经后阴道出血者;肉眼醋酸试验阳性;肉眼复方碘试验不着色;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其中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阳性者及可疑者1326例,年龄20~68岁,平均33±4.5岁。

1.2方法

采用徐州雷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LEO-3800型电子阴道镜,阴道镜观察主要以病灶的边界形态、颜色、血管结构和碘反应,4个征象反映病灶的异常。先用干棉签擦去宫颈表面及阴道内分泌物,观察鳞柱状上皮交界及血管,再用5%醋酸溶液涂在宫颈表面1min后镜下观察出现白色上皮、镶嵌、点状血管和各种异型血管,接着碘溶液试验,不着色为碘试验阳性区。阴道镜图像以病变的边界、颜色、血管和碘试验进行RCI评分,做出阴道镜拟诊,图像为醋酸白色上皮,边界模糊,模糊的镶嵌,拟诊CINⅠ;醋酸白色上皮,边界较为清楚的突起,鳞柱交界之转化区可见,拟诊CINⅡ;醋酸白色上皮,边界清楚,有增粗的点状血管和镶嵌,涂碘后不着色,拟诊CINⅢ。浸润癌可见异型血管、岩石状突起或猪油样改变等复杂图形。阴道镜检查发现以上异常图像者,即行阴道镜下活检2~5处。

1.3确诊标准

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为最后诊断。

2结果

2.1阴道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1236例患者,阴道镜检查与病理检查总的符合率为80.0%(48/60),其中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和宫颈癌的符合率分别为75.0%、80.0%、83.3%和100.0%。

2.2阴道镜检查与宫颈刮片结果比较

阴道镜检查阳性而宫颈刮片阴性40例,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及宫颈癌38例。宫颈刮片阳性阴道镜检查阴性4例,宫颈活检及行宫颈管搔刮送病理检查,结果为1例宫颈CINⅠ,1例宫颈管CINⅡ,1例宫颈管CINⅢ。

2.3宫颈病变与宫颈糜烂程度

经病理检查确诊为CIN及宫颈癌中宫颈光滑有6例,宫颈轻度糜烂有22例(20.83%),宫颈中度糜烂有41例,宫颈重度糜烂有46例。

3讨论

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筛查的价值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与早期浸润癌

常无任何症状,最早表现为少量血性白带及接触性阴道流血,常因性生活或便后有少量阴道流血来诊,或在常规的妇科检查中发现。但宫颈早期病变并非肉眼观都有异常,故对宫颈癌进行筛查,成了当今学者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公认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程序应遵循“三阶梯”的步骤,即细胞学检查(TCT)阴道镜检查组织病理学,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TCT检测由于价格较为昂贵未能广泛开展,阴道镜检查是筛查程序的第二步,作为一项将数码影像技术应用于妇科检查领域的新技术,已在全国各地基层医院普遍开展,在宫颈癌的筛查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利用放大效果观察宫颈外观上皮构型以及基质血管的细微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宫颈病变,评估病变的性质与类型,确定病变的范围,最后指导选择活检的准确部位,取代盲目活检,提高活检阳性率与诊断的准确率。本组1236例患者中阴道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分别为75.0%、80.0%、83.0%,全部符合率为80.3%,充分说明了阴道镜检查对CIN诊断敏感性高,阴道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与CIN级别相关。其中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显示了阴道镜是目前普遍应用于早期宫颈癌及CIN的有效筛查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阴道镜检查是一种直观技术,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相关的细胞病理及组织病理学知识,操作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有争议的图像需经过集体讨论方能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