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多发伤在院前院内急救的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严重多发伤在院前院内急救的护理研究

沈艳艳王超

(台州市中心医院,浙江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

【文摘】综述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从严重多发伤的院前环境评估,伤情评估,现场救治,途中转运及院后快速评估病情,准确执行抢救,心理护理的抢救护理作综述。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人体遭受到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较严重创伤。常是多部位、多系统的创伤同时存在,明显的损伤与隐藏的损伤及闭合性与开发性损伤同时存在,且常常有1处以上创伤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1]。严重程度按创伤评分法评定,凡ISS≥16者均为严重多发伤[2]。由于损伤作用于人体后各损伤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使病情变化多端,发展迅速,早期判定伤情困难,病死率高[3]。本文现将严重多发伤的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研究进展作综述。

1.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

1.1环境评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对现场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并组织人员将伤者脱离危险的环境,以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同时尽快将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4],组织好相关人员的转移。

1.2伤情评估医护人员须以最短时间做出伤情评估。按ABBCS法检查[5],评估意识、神志、瞳孔;呼吸频率、有无堵塞;体表出血部位;脉搏、血压、末梢循环等,迅速有效地判断危及生命的部位,以免漏诊和误诊,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1.3现场救治因创伤而死亡的伤员50%死于现场,死亡的原因多为重要生命器官的破坏,如大脑、心脏等。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是检伤分类,其目的在于区分伤员救治的轻重缓急,使有希望的病人得到优先处理。迅速检查生命体征,有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与胸外心脏按压;有外伤伤口的进行包扎止血等。迅速有效地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的关键[6]。

1.4途中转运创伤后1小时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率的“黄金时间”,主要取决于急救系统反应速度和伤员的创伤程度[7]。伤员经医护工作人员现场救治后,应优先将危重伤员迅速转运,转运前联系好该病人需要行检查的相关部门或科室。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意识、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情况。

2.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急救护理

伤员送至医院急诊科后,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坚持“先抢救再诊断,边处理边诊断”的原则。创伤后诊断处理是否及时准确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

2.1快速评估病情医护人员简单询问病史,评估病人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呼吸道梗阻,应立即开放气道;循环系统评估主要是检测血压。故对多发伤、颅脑外伤、胸部损伤病人一定要仔细观察,严格分检,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准确估计伤情,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8]。

2.2准确执行抢救严重多发伤的病人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伤后6~8h内是第二个死亡高峰,也是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9]。按急救程序(VICSO)抢救病人。

2.2.1V指通气,通气障碍是多发伤病人早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血块等,给予吸氧。必要时紧急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严重多发伤常合并ARDS,机械通气策略是“小潮气量”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已为临床广泛认可。但患者合并颅脑外伤时的通气策略是“大潮气量,尽量避免PEEP”[10]。

2.2.2I指输液抗休克,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迅速建立2路以上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快速输入,以防病人休克失代偿后血压下降,静脉萎缩而导致穿刺困难。

2.2.3C指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腹部损伤,有腹腔内脏脱出,不得将污染的组织和肠管还纳,可用环形垫覆盖敷料包扎固定[11];因颈内外、股静脉等大静脉破裂,发生大出血,直接加压止血。

2.2.4S指多功能监护:循环系统的监护: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等;呼吸系统的监护:观察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神经系统的监护:合并颅脑损伤时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及时发现处理继发性颅内血肿、脑疝;肾功能监测:观察记录24h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伤情作初步的评估和急救处理。

2.2.5O指手术:急救护士应有针对性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如配血、备皮、皮试、插胃管、尿管等,提前联系好手术室,转运至手术室途中注意安全,为病人尽快手术争取时间。

2.3心理护理急性创伤是引起心理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急救过程[7]。护士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给予患者及家属信任和安全感。

3.小结

综上所述,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过程应该是连续的,护士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医师报告,同时应具有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掌握专业能力,更需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医院设备,好的仪器可以更好的监测各项指标。当遇到严重多发伤时,我们需要院前和院内的有序治疗,确保“生命绿色通道”的通畅,以提高患者生命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夏必顺,成广,徐春福,等.严重多发伤在急诊科的救治原则[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25(2):96.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4-105.

[3]侯连英,侯连玉,龙辉.多发伤在急诊科的急救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1):99.

[4]李玉环.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1,7(11):880.

[5]黄雪梅.168例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右江医学,2010,38(1):108-109.

[6]周红娣.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7):1237-1239.

[7]蒋建新,李磊.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口].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7):781—784.

[8]樊宏.严重胸腹多发伤46例救治体会[J].实用外科杂志,1993,13(7):419.

[9]何鹏.创伤临床分类及救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7-158.

[10]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6-297.

[11]王雪梅,陈楷珠.车祸致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途中转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1675—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