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体会

沙志勇赖路生

沙志勇赖路生(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人民医院药剂科5163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389-02

【摘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大约有1亿人定期服用此类药物。此类药物对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发生[1]、术后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虽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镇痛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它还存在明显的副作用。Tenenbaum指出将近30%定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同时,英国国家临床规范协会(NICE)指出,在英国每年有2000人的死亡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关。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作用机制

膜磷脂随着胞膜的破坏而释放进入体内。其中的磷脂酶A2转化为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在环加氧酶(COX)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

前列腺素可以导致炎症和疼痛甚至组织损伤,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就是通过对环加氧酶的抑制使前列腺素的产生减少,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此机制产生镇痛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副作用的产生。因为前列腺素的生成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COX-Ⅰ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维持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胃肠道粘膜的保护功能,肾脏血流量和血小板的聚集。COX-Ⅱ酶能介导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通常在诱导情况下,COX-Ⅱ酶可由原来的低水平上调。在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反应时,COX-Ⅱ酶的含量可达到原来的20倍。对COX-Ⅱ作用机制的研究促进了药物的发展,选择性COX-Ⅱ抑制剂能选择性的阻滞COX-Ⅱ同功酶而对COX-Ⅰ同功酶的选择性非常弱。塞来昔布(Celecoxib)和罗非昔布(Rofecoxib)由于具有较高的COX-Ⅱ选择性而被称为经典的选择性COX-Ⅱ抑制剂。

三、COX-Ⅰ和COX-Ⅱ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在2001年NICE建议由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COX-Ⅱ抑制剂在抗炎效果方面没有显着的差别,为此在应用它们进行抗炎治疗时,应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的角度考虑。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COX-Ⅱ酶,而毒性则是由于抑制COX-Ⅰ酶所导致的,根据这种理论推测使用那些对COX-Ⅱ酶有特异性的选择作用,而对COX-Ⅰ的选择性较弱的药物就可以减少与COX-Ⅰ相关的毒副反应的发生,阿司匹林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膜环氧酶,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2]。

四、讨论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COX-Ⅱ抑制剂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比,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塞来昔布对关节炎的长期安全性研究(CLASS)表明,8059名患有骨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当随机给予塞来昔布、布洛芬和二氯芬酸12个月以上,初期结果令人满意,结果表明在6个月后,伴随塞来昔布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明显小于布洛芬和二氯芬酸所引起,然而,争论焦点在于不到12个月的临床试验结果还不足以证明服用COX-Ⅱ抑制剂能明显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与试验中合用阿司匹林有关。

CLASS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用来预防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服用COX-Ⅱ选择性抑制剂也不能减少胃肠道的副作用,显然,这个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由于肾脏中的COX-Ⅱ酶既可以与COX-Ⅰ抑制剂又与COX-Ⅱ抑制剂发生作用,所以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比,对胃肠道刺激有明显改善作用的COX-Ⅱ抑制剂对提高肾脏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作用。对血小板凝聚作用影响也较弱。在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COX-Ⅱ选择性抑制剂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在罗非昔布胃肠道预后研究(VIGOR)中,对8076名患者进行多因素随机双盲试验,一组给予罗非昔布50mg/d,另一组给予奈普生1000mg/d。结果表明罗非昔布组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高于奈普生组(罗非昔布组为014%,奈普生组为011%),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试验中,患者不能服用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低剂量阿司匹林,然而在NICE的试验中,患者每天要服用325mg的阿司匹林。

此外,CLASS研究还发现,服用COX-Ⅰ或COX-Ⅱ抑制剂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服用罗非昔布是否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00年NICE建议,当医生给患者选择COX-Ⅱ抑制剂时,应考虑到此类药物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当然,费用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用新型COX-Ⅱ抑制剂代替高危病人使用的COX-Ⅰ抑制剂,费用将会增加。

参考文献

[1]魏伟,李晓辉,等.抗炎免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2]姚明辉.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