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分析

秦海霞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53例,对治疗前后的高频彩超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儿均于腹腔内探及数枚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长径与短径之比>2。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所有病例腹痛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高频彩超提示肿大的淋巴结不同程度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CDFI示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结论?高频彩超可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发于15岁以下儿童,多属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频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53例,对治疗前后的高频彩超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3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以间歇性腹痛就诊,年龄1~15岁,男33例,女20例,患儿以右下腹及脐周痛为主,部分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PHILIPSiu22、SIEMENSs2000,探头频率7.5~10MHz。患儿取仰卧位,依次扫查中上腹、脐周、侧腹、下腹部,扫查时嘱患儿放松,探头缓慢移动并适当加压,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观测并记录其位置、大小、形态、分布及内部回声、长短轴比值(L/S)及血流信号分布等。

1.3诊断标准

凡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1cm,短轴>0.5cm,纵横径之比>2[1],或淋巴结呈簇状、串珠状排列,彩色多普勒(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淋巴结肿大[2]。

2?结果

53例患儿中,均可探及肿大淋巴结,治疗前声像图特征主要表现为:

(1)肿大淋巴结位于右下腹、脐周44例(占82.3%),左中下腹9例(占17.7%);

(2)肿大淋巴结呈长椭圆形,包膜完整,中央髓质呈高回声,周边皮质为低回声,皮髓质分界清晰,沿肠系膜走行呈串珠状、簇状分布,数量多于3个,可见重叠现象但无融合,纵径10~28mm不等,长径/横径(L/S)大于2;

(3)CDFI示:肿大淋巴结内可见点状、短棒状、树权状血流信号,典型者可见血流信号从中央淋巴门处向内呈放射状延伸,多在Ⅱ级以上,可见动脉频谱,测得流速为8~20cm/s,阻力指数为0.45~0.68,呈低速高阻改变。

患儿经抗炎、抗病毒、对症和支持等治疗后,腹痛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高频彩超提示肿大的淋巴结不同程度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CDFI示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

3?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其发生主要与患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自身屏蔽作用较差有关[3]。临床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4]。腹痛以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多见,阵发性、痉挛性为其特点,痛点不固定,无腹肌紧张。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这是由于小肠系膜含丰富淋巴结,其多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加上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回盲部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吸收较多,因此以右下腹痛、右下腹淋巴结肿大常见[5],检查时应重点扫查上述部位。

高频彩超是目前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6],其不但能够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而且操作便捷、无创伤,便于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声像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多具有以下特点:①肿大淋巴结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以长径增大明显,L/S大于2,数量较多>2个,呈簇状、串珠状,偶有重叠但无融合现象;②淋巴结形态呈长椭圆形,皮髓质分界清,内部回声均匀,无液化及钙化征象;③CDFI提示:淋巴结内可见分布规则的点状、短棒状、树杈状血流信号,动脉频谱呈低速高阻改变。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需要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两者症状相似,早期鉴别有一定困难,若结合病史、体征则有助于鉴别。急性阑尾炎:腹痛在先发热在后,右下腹压痛部位固定,部分患儿超声可见增粗的阑尾,有时阑尾炎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但肿大淋巴结数量大都少于3个。而肠系膜淋巴结炎与之相反,先发热后出现腹痛,无固定压痛点,腹部移动性压痛体征较多,无腹肌紧张,肿大淋巴结数量大于3个。本病还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相鉴别。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常融合粘连,部分有液化或钙化,一般抗炎治疗无明显疗效。恶性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失去正常形态,呈圆形,纵横比<2,常融合成团,累及范围广。

本次研究中5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超声表现十分典型,比如分布呈串珠状和簇状,边界光滑,不融合,内部以低回声为主,纵横径比值>2,血流丰富等,可显著与其他急腹症相区分,完成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还可根据诊断结果及时指导临床治疗,提升患者预后,缓解患者痛苦[7]。儿童急性腹痛中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是诊断关键,应用高频彩超诊断时要对阑尾情况仔细诊断以加以鉴别,从而明确患者病因,指导临床治疗,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等。小儿腹壁皮下脂肪少,利用高频探头能清晰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分布状况、内部回声,且超声检查具有检查方便,无痛苦,无创伤,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被认为是目前确诊该病的最佳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彬,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2]李卓然,师少锋.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ll,18(2):156—157.

[3]陈小春,张桂英,潘凯,等.小儿急性肠套叠86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22-123.

[4]周锋.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575-4576.

[5]叶菊芬.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795.

[6]孙利群,王翠玲,杨虹,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72例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63-1164.

[7]孙莉,罗冰清,庞芸.超声鉴别小儿急性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上海医学,2003,26(8):60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