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3

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卞佳妮

卞佳妮(上海市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放射科200020)

【摘要】目的评价排泄性CT尿路造影(CTU)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B超检查提示为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28例。其中结石性病变23例,非结石性病变5例。对所有病例均实行全尿路平扫、动脉期、肾实质期增强扫描及排泄期扫描。扫描的所有数据由影像工作站完成图像后处理获得全尿路排泄期完整影像。结果CTU对23例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诊断准确,其中10例为肾结石,7例为输尿管结石,3例为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3例为膀胱结石。5例非结石性病变中,CTU明确诊断双肾盂、输尿管畸形1例,CTU诊断肾癌、输尿管癌各1例,膀胱癌2例,均经手术证实。结论CTU能够清晰地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以及膀胱在内的完整的泌尿系统图像,对诊断结石性病变准确率高,对于肿瘤病变可以通过多期扫描帮助确定肿瘤的良恶性质,且能显示肾癌、膀胱癌及其邻近组织的受侵情况,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具体和可靠的依据,是—种值得进—步推广的实用性影像技术。

【关键词】CT尿路造影(CTU)泌尿系统疾病

引言

泌尿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病,其中以泌尿系结石病最为常见。以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腹部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P)、逆行尿路造影和B超等[1]。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尿路造影(CTU)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CTU是指经患者静脉注入造影剂后,经肾脏的分泌功能使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膀胱充盈,利用CTU对包括靶器官在内的受检层面进行连续的薄层容积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可一次性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在内的整个泌尿系统成像立体显示的技术[2]。CTU以其快速的扫描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快捷的检查方法,提高了诊断率。本文就CTU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做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到2012年6月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泌尿外科就诊的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结石性病变23例,非结石性病变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24-84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酸痛不适、血尿、尿频、尿急、尿痛,部分表现为发热,感染。所有患者排除CTU检查的禁忌症如碘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有严重心脏及心血管病变者、严重肾功能损伤患者、严重的皮肤病传染病患者、急性的肾绞痛发作和全身衰竭等[3]。

1.2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使用PhilipsBrilliance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28例B超提示泌尿系统病变患者行全尿路平扫及动脉期、肾实质期增强扫描,后再行排泄期扫描。

1.2.1扫描前准备

扫描前应让患者签署对比剂知情同意书并嘱咐患者空腹。检查前口服温水500ml左右,目的是充盈肠道,减少气体影响,并降低对比剂对肾脏的损害。扫描前训练患者平静均匀呼吸,扫描时屏气。

1.2.2扫描方法

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头先进,腹部不加压。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螺距5mm,层厚5mm,层间距5mm。首先行全尿路平扫,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用量100ml,速率2.0mL/s,行动脉期、肾实质期扫描。一般静脉注射造影剂后30s进行动脉期扫描,90s后进行肾实质期扫描,20min行排泄期扫描。平扫、动脉期和排泄期扫描范围从肾上极到耻骨联合水平。肾实质期扫描范围从肾上极到髂嵴水平。

1.2.3图像后处理

得到原始图像后,分析确定感兴趣区,进行图像的后处理。重建方法:重建层厚2mm,重建间隔1mm,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全尿路立体影像的显示,同时观察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4]。

2.结果

23例B超提示结石病变者经CTU检查全部得到证实,其中单纯肾结石10例,输尿管结石7例,膀胱结石3例,肾脏合并输尿管结石3例。5例非结石性病变中,CTU明确诊断双肾盂、输尿管畸形1例,CTU诊断肾癌、输尿管癌各1例,膀胱癌2例,均经手术证实。

2.1泌尿系结石CTU表现

2.1.1肾结石:10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4例,直径0.6-4cm,CT平扫表现为小圆形、斑片、小片状高密度影,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肾盂、肾盏积水。

2.1.2输尿管结石:7例,其中位于输尿管中上段4例,下段3例,直径0.4-1cm。输尿管结石在CT平扫中表现为输尿管梗阻部位致密影,7例均伴有上段输尿管、肾盂不同程度扩张积水,5例梗阻以下仍见造影剂通过(图1),2例结石以下输尿管未显影。

图1(a)图1(b)

图1(a)MIP重建示左侧输尿管(L5下缘水平)结石,结石上方输尿管、肾盂、肾盏扩张积水,结石下方输尿管内可见造影剂。

图1(b)同一病例VR重建图像

另有3例肾脏合并输尿管结石,其中1例为同侧输尿管、肾脏结石,2例为1侧输尿管结石,对侧肾脏结石,主要表现为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同侧输尿管及肾积水,肾脏结石较小(最大者0.4cm)。

2.1.3膀胱结石:3例,平扫表现为膀胱内类圆形高密度影,其中1例为单发结石,大小约3?2cm的类圆形高密度影,2例为多发结石,最大者直径约2.5cm。排泄期可见充满造影剂的膀胱内有较高密度的充盈缺损。

2.2非结石性病变CTU表现

2.2.1双肾盂、输尿管畸形:1例,表现为单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患者肾盂、肾盏呈轻度积水改变,且双输尿管于中下段汇合成一支。

2.2.2肾癌

1例肾癌CT平扫时表现为直径约2.8cm的类圆形稍低密度,局部突出与肾轮廓外,边界较清。动脉期病灶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肾实质期由于肿瘤坏死、囊变,无法使正常肾实质浓集、排泄含碘对比剂,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到排泄期,肾实质密度逐渐下降,病灶渐渐转为低密度。CTU完整显示泌尿系全程影像,肾盂、肾盏大小和形态正常,提示癌肿未侵犯集合系统,后经手术证实癌肿位于肾实质,包膜完整。

2.2.3输尿管癌

1例输尿管癌CT平扫表现为输尿管内大小约0.8×0.6cm的软组织结节,增强后扫描结节明显强化,伴有输尿管管腔狭窄,其上方输尿管、肾盂扩张积水。

2.3.4膀胱癌

2例膀胱癌CT平扫表现为尿液充盈的膀胱内有自膀胱壁突入膀胱的软组织肿块,直径分别约3cm、3.5cm,边缘呈菜花状或结节状,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排泄期造影剂进入膀胱后,可见肿块轮廓不规则,呈分叶状生长,边缘显影欠佳,膀胱壁僵硬。

3.讨论

3.1CTU与传统泌尿系统检查方法的比较

目前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包括腹部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P)、逆行输尿管造影、B超、CT尿路成像(CTU)以及磁共振成像(MRI)等[5]。B超以及KUB+IVP由于它们的费用相对廉价,已经作为初步筛查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但KUB+IVP检查前需做好肠道准备,检查时须进行腹部压迫并且检查时间长,不易显示输尿管全段,易受周围器官重叠干扰及肾功能影响,因此对阴性结石、小肿瘤等显示较难。B超受人为因素、腹腔肠气等多种因素影响,且未能显示输尿管全程,对小的病灶及输尿管检查效果不理想。有些不符合静脉尿路造影适应症的患者也可以通过逆行输尿管造影来获得初步检查的影像,但该检查需经输尿管插管,而且容易造成尿道损伤并可能引发感染。磁共振虽然对病变的功能性显示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安装了支架、起搏器或是有幽闭恐惧的患者,是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的。而且磁共振也因为对钙化、结石缺乏敏感性,价格昂贵、费时等因素,应用受到限制[5]。

CTU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分辨率高、多方位观察、无需腹部加压的优点[6]。CTU采用螺旋扫描,速度快,可在病人一次屏气的时间里完成从肾上极到耻骨联合水平处的扫描。CTU能在较大扫描范围内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可以任意翻转观察图像,更加清晰、全面地显示尿路全貌。CTU显示的图像是三维图像,能够从各个方向观察整个泌尿系统的情况。就这一点来说远远优于B超和IVP的二维图像。

3.2CTU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CTU适合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首先CTU能够对泌尿系统疾病例如结石、积水、先天畸形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其次,对于血尿、脓尿原因不明的患者也可以做CTU检查。CTU通常也用于泌尿系肿瘤的鉴别诊断[3]。对于一些手术,CTU能在术前提供肾功能情况。

CTU的禁忌症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碘过敏试验阳性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者、急性传染病患者、严重的肾绞痛患者和全身衰竭者,因此临床选择检查方法时也应注意排除禁忌症,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

3.3CTU对泌尿系疾病诊断的价值

CTU对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诊断准确率高,本组资料中10例肾结石、7例输尿管结石、3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3例膀胱结石,均经CTU检查得到了确诊。同时,通过重建影像可准确定位结石位置,为临床提供最可行的手术路径及碎石方案。

CT在肾脏、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上有优势,不仅能够清晰病变形态、大小,而且还能够显示肿瘤范围,可以对肿瘤进行术前分析和评估。本组1例肾癌CTU完整显示泌尿系全程影像,肾盂、肾盏大小和形态正常,提示癌肿未侵犯集合系统,后经手术证实癌肿位于肾实质,包膜完整。

3.4CTU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MIP(最大密度投影)、MRP(多平面重建)、CRP(曲面重建)、VR(容积再现)等。通过后处理,能够去除骨骼、肌肉、血管、腹部脏器这些非感兴趣区影响,从而获得肾脏、输尿管、膀胱构成的泌尿排泄系统的立体影像。

采用MIP可获得连续的全尿路影像,图像相较静脉尿路造影更加清晰,对感兴趣区可以任意旋转、放大,对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入口处有很好的显示。MRP和VR能很好地显示输尿管的走行路径,确定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和结石的位置。CPR能够更加清晰直观显示影像,体现了CT尿路造影重建技术的高质量[1]。

4.结论

综上所述,CTU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分辨率高、多种方式成像、多方位观察病变、无需肠道准备和腹部加压等优点,CTU对诊断结石性病变准确率高,可以观察肾脏的排泄功能,对于肿瘤病变可以通过多期扫描帮助确定肿瘤的良恶性质,且能显示肾癌、膀胱癌及其邻近组织的受侵情况,能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具体和可靠的依据,是—种值得进—步推广的实用性影像技术。

参考文献

[1]李耀波,农剑波.CT尿路成像(CTU)在泌尿体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2):4796-4797.

[2]杨潇娜.浅谈CT尿路造影术的临床应用和操作[J].中外健康文摘,2012,9(8):180-181.

[3]白瑞霞.CT尿路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与操作[J].当代医学,2010,16(1):22-23.

[4]刘丽伟,张龙江.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结核性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10):932-933.

[5]张静,李涛,张秋娟,李文玲,陈欣,郭佑民.静脉肾盂造影和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实用放射性杂志,2009,25(5):685-704.

[6]程传生,陈俊,李江涛.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3):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