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砥边缘学生的语文新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磨砥边缘学生的语文新课堂

黄晶

黄晶河北省邯郸市马头工业城马选学校056000

在打造教育高地的规划进程中,依然有乡镇学校因教育资源不均衡、生源流失而处于“洼地”中;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改革活动中,依然有学生因学力较弱、基础底蕴差而跟不上新课堂的步伐。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显性的问题是陷入了课下不会深入预习、课上不会有效表达的“瓶颈”;隐性因素则是缺少新课堂大氛围感染下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全身心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打造适合这些边缘学生的语文新课堂?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正如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一样,新课堂的创建也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在教学实践中,可从课前预习、课上导引、课外积蕴三个方面来磨砥学困生的语文新课堂。

一、磨课前预习

导学案的使用本应是把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的方式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完全解读》等各种教辅用书来完成学案。如此地誊抄“标准答案”,使得导学案成了提前布置的家庭作业,教辅资料成了学生前行的拐棍,预习中没有了学生自己的声音,丧失了学生个体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准备学科教学时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不囿于一些现成的模式和问题。学案应是精心为学生挑选出的智力任务,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从平常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内容。学案还可以设计出问题的阶度,有相应的评价方案,使学生明白:所有人都在前进,只不过有的人快一点、有些慢一些,只要使足力气,肯动手查工具书、动脑思考,都可以得到劳动和努力的肯定。

只有教师精磨打造出学案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磨练出使用的能力,使用出学案的价值。起初,我专门拿出课时带领学生预习,以此看出他们对教材的感知程度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难,进而整体指导、个别指导。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方法、方向后,才让学生自主去完成学案。另外,我在学案中还设计了“自主命题”版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做答。一开始,学生一片茫然,找不到切入口,不知如何做,也出现了没有价值的假问题、空问题。但坚持“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引导后,“自主命题”版块就能突显出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兴趣和习惯等,就能体现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质疑。

总之,在预习环节中、使用学案中,要促使学生思维的积极化,要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

二、磨课内引导

生源差使得我们的课堂展示上学生无话可说,或说得偏离和生涩。对此,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说,也是选择了“带——扶——放”这样一个“磨刀”的过程。首先,由我多说、示范说。我说自己与文章相关的生活体验,说自己从文章中引发的联想,说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和赏析……让学生明白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调动自身从生活世界中获得的经验,动员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捕捉教材中对自己的触发点,打开和文本的对话之门。在“说”的扶助练习方面,我让学生在每学完一课后说说自己的一点收获,这收获可以是认识了一个生字、了解了一个新词、懂得了一个道理、产生了一点触动、得到了一点理性认识等等。在这里我不刻意区别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以此来实现“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目标,也使学生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在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倾听课堂里方方面面的声音,进行正确引导,小到纠正语法上的错误,大到对学生思维方向的把握,对文章多元化解读中产生的脱离文本发挥的正确引导。这些也需要慢工出细活地磨砥,之后才能放手将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创新、去自我成长。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学生内在经验的表达在课堂上的外化。

三、磨课外积蕴

我很认同“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所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注重让学生多读书、积累,拓宽思维、眼界。有了良好的底子、素养,才能为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大量读书本身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积累:积累识字量、词汇、句子量,这是基本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表达效果、意境等运用的机制,这是融会贯通地遣词造句;积累语文语感,这是把握语言的一种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生阅读。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筛选出一部分书目,列为学生一月、一学期、一年的长期阅读计划。还可以推荐一些期刊杂志,让学生杂读,以多层面、多维度地认识自然、人生、社会,发现和面对自我,感受阅读带来的心理愉悦。而针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则可以选择与原文有同工之妙的美文,或同题异构、异内容的文章,让学生比较阅读。同时要指导学生作批注、做摘抄、写读后感等读书方法,这样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用性。

虽然新课堂的创建会遇到迷惑与挫折,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付出艰辛和代价,但我相信:有了时间和耐心,桑叶才会变成一条丝裙。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勇于做进取的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乐于做智慧的教师与学生同生成,在课堂教学的田野上孜孜耕耘,就一定能磨砥出灵动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6。

[2]周伟珍中学文学阅读的价值追寻[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