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产后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分析产后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杨艳梁丽珍

凤翔县医院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721400

【摘要】临床研究表明,女性的妊娠分娩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高度危险因素。因此,于产妇产后早期进行科学合理的盆底康复治疗,对于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出现及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产后康复;产妇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盆底结构存在缺陷导致,其所引发的小便失禁、盆腔内器官脱垂等,对患者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临床上主要通过盆底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本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盆底康复训练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72例于我院分娩的产妇,均为足月、单胎,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所有产妇和家属均获知情权,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对照组年龄21~36(28.38±3.09)岁;11例为剖宫产,25例为经阴道分娩。观察组年龄20~35(28.17±3.21)岁;12例为剖宫产,24例为经阴道分娩。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胎位不正、崩漏者,盆腔或经阴道手术史者,心脏病、妊娠高级糖尿病者,并发症严重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产后护理,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合理使用药物,予以子宫按摩,控制饮食,保证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产后康复干预。①盆底电刺激。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参数为电击频率8~80Hz、脉宽20~740us,电流保证盆底肌肉出现跳动感或收缩强烈,且无疼痛感,将探头置于阴道,持续10~15min,每周两次,干预5~8周。在治疗仪指示下,引导产妇反复练习阴道收缩、放松活动。②按摩穴位。排空膀胱,引导产妇屈膝左卧,保证呼吸自然、平缓,引导其全身放松,选择会阴和长强穴,双手食指分别按压两穴,力度由轻至重,以无疼痛且有酸胀感为宜,1次/d,每穴100下,完成后,间隔5s,并轻柔穴位结束操作,持续8周。③训练操。于产后1~2d进行,告知产妇正确训练方法,排空膀胱后,引导产妇取平卧、站位或者坐位,保证全身放松、呼吸平缓,呼气时放松肛门,3s后吸气,同时最大程度收缩肛门,3s后放松,循环往复,逐渐增加次数,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3次/d,持续8周,实施过程中,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对训练效果造成影响。④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分娩全程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主动与产妇及家属沟通、交流,针对抑郁、担忧等负性情绪予以针对性疏导,告知产妇及家属日常护理原则及具体事项,引导其进行自我护理,鼓励家属予以产妇充分关怀,注意陪护,避免出现孤独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盆底肌力恢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盆底肌力指标包括:阴道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静息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阴道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静息压比较见表1。

2.2两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呈盆底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表现,对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当女性的盆底组织无法对盆底脏器进行支撑时,其位置就会出现变化,一旦造成脏器异常,即会引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分娩时的盆底组织损伤、剖宫产、激素等因素均可间接或直接损伤产妇的盆底肌,且对产妇的盆底组织造成无法逆转的变化,从而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合理的产后康复干预是保证帮助产妇快速恢复盆底功能,提高预后的关键。

骨盆底部肌肉具有一定弹性,可支撑直肠、子宫以及膀胱等器官,同时能够保证阴道紧缩,控制自主排便、排尿,对多种生理活动均有影响。妊娠期间,脏器重力、腹腔压力、子宫及胎儿重量等因素会引起盆底肌肉长期受压,进而导致其逐渐松弛、损伤,产后极有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会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以及尿失禁等现象,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产后康复干预作为产后保健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物理刺激、饮食控制、手法按摩、功能训练等方式促进身体恢复。本文观察组使用康复治疗仪对盆底造成一定电刺激,可有效刺激惰性肌群,在改善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其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佳效果,通过适当调整刺激强度,对于部分功能受损、长期受压细胞具有一定唤醒作用;并在其扫描显示下,通过将细微盆底收缩变化放大、加工,转化为直观图形,利于医护人员引导产妇进行肌肉放松、收缩训练,并适当纠正错误动作。另外,配合穴位按摩,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达到舒经通络、通常气机的效果,可在家进行,干预后依从性较高。训练操则是通过有目的的进行反复、规律性盆底肌收缩,促进相关功能恢复,改善肌张力。

本文将多种措施联合应用,进行康复干预,收获效果较为满意。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压、持续时间及静息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产后康复干预应用于产后护理中,可明显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改善肌力,促进肌肉收缩,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新,李亚洁,邓美莲,等.孕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2.

[2]陈勇华,陈敏珊,全麒.延续护理模式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

[3]李谋,何清萍,邓婧,等.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康复的影响分析[J].四川医学,2015.

[4]邱花香.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4.

[5]赵雪艳.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肌损伤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

[6]李谋,何清萍,邓婧,等.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康复的影响分析[J].四川医学,2015.

[7]程丽华.产后康复干预对产妇乳汁分泌及产后恢复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