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留与现代化进程的和谐共存--——陵县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传承孙玮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历史遗留与现代化进程的和谐共存--——陵县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传承孙玮玮

孙玮玮1于娟娟2李扬3张倩4

德州市规划局陵城分局山东省德州市253000

摘要:历史文化无法拷贝,它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老城,开发新城,使老城更有文化味,让新城更有现代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思路。

关键词:遗留;进程;共存

一、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传承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集居地,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有自己的文化印记,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保存城市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改造强度过大,风貌特色有弱化趋势。加之,旧城区原有建筑和设施大大落后现代化城市运行的需求,居民改造欲望强烈,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实现土地集约化、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如何科学规划作指导,处理好拆除与保护的关系,是当前大多数城市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陵县的历史与文化遗存

(一)古城格局独特

陵县历史悠久,起源夏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置厌次县。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为安德县治。隋至明初,一直是平原郡、德州的治所。曾是历史上鲁西北的行政中心和战略要地。陵县在汉唐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唐代逐渐形成了三道城墙、四个城门、内外护城河的规划布局,至今在外护城河附近还遗留唐城墙遗址。古城不仅是兵防之地,且风景秀丽。护城河绕城一周,古迹颇多。古城除旧衙外,还有很多庙宇和古建筑。陵县县城中轴线明确,分为衙署区、居民区、城墙、中轴线、内外护城河、园林均承续至今。

(二)历史遗存丰厚

陵县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丰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昔日平原郡城有八景:鬲国通津、神头晓气、赵公封址、颜守名碑、北郭妆台、西郊花苑、南桥铁板、东壁奎光。现今老城区老城内有东方画赞碑(唐)、平原君墓(汉)、文庙棂星门(明)、唐城墙遗址。城外神头镇为东方朔故里,有东方朔墓、汉墓群。

(三)人文资源荟萃

陵县历史名人辈出,最为著名的有三位:智圣东方朔,汉中大夫,博学广识,能言善辩,一生多著述,善于以诙谐的语言方式陈说国家大事、戏弄权贵。颜真卿,字清臣,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称“颜体”。颜真卿曾在陵县任太守,为抵御“安史之乱”而立下功勋。廉颇,山东陵县人,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三、旧城改造建设中的文化问题

目前我县老城改造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但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建设和文化的遗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我们如何从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何保留、保护那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精华,是个严峻的问题。

一是要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果设计手法的缺乏创意,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走“千城一面”的怪圈,城市特色大打折扣,文化遗产成为建筑群中的鼓励的陈列品。

二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对历史的挖掘,过分的追求形式上的独特与个性,很少考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三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盲目追求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绿地、大水面、景观大道和豪华办公楼,把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改变城市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我县历史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不断增强城市的可识性和标志性,使旧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针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思路

根据相关记载,陵县在唐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县城现有的城市格局,为继承空间特色格局,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建筑巧妙融合,我们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上,保护并继承原有的空间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一是延续城市中轴线。作为陵县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县衙为城市的中轴线终点的布局方式在规划中予以保留,在轴线北端的行政政务中心北侧设置城市公园,与传统风水相契合。

二是保留道路骨架。县城内的道路骨架已基本成型,规划中保留原有的道路系统,保留原有街坊的尺度,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生活认知信息,在原有的道路系统上对其进行完善的优化设计。

三是恢复内外护城河。双环的护城河格局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将两条护城河完整保留下来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恢复沿岸的景观,设置以历史文化题材为主导的景点与开放空间,唤起游客、居民与久远历史文化的共鸣。

四是划分风貌分区。在保护路网及双河格局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城市的总体风貌,最大限度的展示古风唐韵的城市特色,规划将中西区分为不同的风貌分区,对不同的分区提出相应的城市风貌的引导要求,形成具有人文特色的古韵新唐城。

五、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对策

(一)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规划中,首先对特有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巷、水系景观、文化空间、民居院落、传统习俗、民俗活动等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深入挖掘和准确认知街区所特有的街巷肌理、空间格局、历史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尤其注重梳理和强化城市历史文脉特征和文化底蕴,挖掘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核,如汉唐文化、地域文化、水系文化、市井文化等的传统和特征,并将其作为统领整个旧城规划的思想内涵和指导理念,融贯到空间环境、街巷布局、水系景观特色的塑造中。

(二)陵县中心城区的城市肌理尚能反应历史上的建成意向,而其中最为典型,除了丁字形的核心区道路外,就是两条现状遗存的唐代形成的护城河。我们规划依托现状遗存的古城格局,打造“一心、两轴、两带、八景”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对护城河水系以及周边景观的保护和梳理,恢复“碧河双环翠”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并逐步修复颜真卿广场、唐城墙遗址公园、平原君墓等景点,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文化价值。

(三)城市历史文化就象一棵大树,需要不断的生长,推陈出新,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应坚持“持续性更新”的理念,从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式及文脉延续等方面都要做到持续更新、动态延续,在保持原有的居民传统生活习俗的同时,充分挖掘其内部蕴涵的文化社会等发展潜力,融会到当今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在陵县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确立了按照“统筹规划,长期控制,持续更新,逐步改造”的规划原则。

(四)城市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积累形成的,对它的更新整治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新整治工作不可能是大拆大建的短期行为,而要根据我县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建筑、产权、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保护整治内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全面策划、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到远、近期结合,科学合理地分期实施,方能取得理想的更新与复兴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清军,张士武,许邦鑫.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农村不动产确权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8(2):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