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徐晓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7例大田原综合征患儿,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患儿出生1d~出生2M内为发病高峰期,发作频繁、控制难度大,不同程度的颅内异常改变,脑电波多呈爆发抑制波形,多伴发运动智力发育落后。结论:大田原综合征仅限于新生儿与小婴儿,脑电波的典型特点为爆发抑制波,属于一种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

【关键词】大田原综合征;临床特点;难治性癫痫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132-01

大田原综合征又称为爆发抑制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是难治性癫痫疾病的一种,预后差。本组研究对2016-2018年在我院诊治的17例大田原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大田园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的17例大田原综合征患儿中男性4例,占比23.53%,女性13例,占比76.47%,发病年龄为出生后1d~2M,其中14例均在出生1个月内发病,3例在出生后2M发病。其中怀孕3月时予黄体酮保胎治疗1例,孕41周出现宫内窘迫行剖宫产1例,1例为孕35周早产儿,另1例患儿有明确癫痫家族史,余患儿无明确异常出生史及家族史。诊断标准: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1)发作人群为新生儿与小婴儿;(2)发作频繁,控制难度大,多见强直与强直痉挛发作;(3)多种病因;(4)脑电图多见暴发抑制型;(5)可转变为婴儿痉挛症;(6)存在严重的精神运动障碍;(7)预后效果较差[1]。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检查及基因检测。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患儿发病年龄早,多于出生后1d~2M发病。发作类型多样,主要表现为强直痉挛发作,单次或成串发作,发作频繁,每天数次至上百次不等,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部分患儿表现为局灶性发作、角弓反张、弓背上抬、四肢划船等动作。

2.2脑电图特征

17例患儿动态脑电图结果均可见周期性爆发抑制波形,高幅爆发波为无规则高波幅慢波混杂尖波、棘波发放,持续数秒,抑制波呈平坦状,亦持续数秒,反复或周期性发放。随访4-6月后,其中3例患儿脑电图爆发抑制波消失,脑电图波形多样,其中发作间期脑电图提示高度失律特征。

2.3头颅MRI特征

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10例,占比58.82%,其他7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异常改变,占比41.18%,其中可见胼胝体异常改变者3例,两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者2例,右侧脑室前角灰质异位、双侧额颞异常者与轻度脑萎缩者各1例。

2.4基因突变

所有患儿均完成基因检测,10例存在基因突变,占比58.82%,其中KCNQ2基因新发突变者5例,SCN2A基因新发突变者2例,KCNT1基因突变2例STXBP1基因新发突变1例。

2.5治疗预后

临床用药情况:所有患儿均尝试3种及3种以上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包括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拉莫三嗪、奥卡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生酮饮食治疗等。其中无抽搐发作者2例,目前仍口服苯巴比妥、喜宝宁、卡马西平、甲泼尼龙等药物维持治疗;仍存在抽搐发作15例,其中3例出现高峰失律脑电图波形,考虑该3例患儿转为婴儿痉挛症。所有患儿智力运动发育较同龄儿童明显落后,目前均存在抬头不能、持物不能、追光不能等发育异常表现;患儿病程中合并肺炎者10例,占比58.82%,1例患儿因肺部感染而死亡。

3.讨论

大田原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具有相同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的临床综合征[2]。本组纳入17例大田原综合征患儿中14例均在出生1个月内发病,3例在出生后2M内发病,提示发病年龄早,多为新生儿,是大田原综合征的主要特点之一。发作类型多见强直发作、强直痉挛发作患儿,发作次数频繁,而发作次数与时间不一,症状难以控制[3]。脑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多存在暴发抑制型脑电波图像。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病变。

目前,临床对于暴发抑制波的形成机制尚未清晰,从形态学分析,患儿的暴发抑制波与新生儿深睡时出现的周期性波形较为相似,可能来源于皮下组织结构中,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组织尚未成熟,而患儿出现的皮下弥漫性损伤、成熟障碍等,均会导致皮下组织与皮层联系紊乱[4]。因此,大田原综合征患儿脑电图检查中暴发抑制波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特征。但是,由于难治性癫痫以及缺血性脑病患儿多数均存在暴发抑制波,因此,暴发抑制波非大田原综合征的特有表现,因此临床诊断时也需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进行确诊。头颅MRI检查可见大田原综合征患儿部分存在脑部异常表现,部分未见异常表现,因此,在临床头颅MRI诊断时,若未见异常者或存在明显异常者也不可直接判定为大田原综合征,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性分析。大田原综合征是一种年龄性依赖性脑病,在发育至4~6个月后可转变为婴儿痉挛症,脑电图图像也从爆发抑制转变为高度节律紊乱。由于大田原综合征属于难治性癫痫的一种,临床用药时多需联合多种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患儿的癫痫发作仍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预后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大田原综合征属于一种年龄依赖性癫痫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出生1d~出生2M内为发病高峰期,发作频率、控制难度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异常改变,脑电波多呈爆发抑制波形,多伴发运动智力发育落后。

【参考文献】

[1]郑思锐,任榕娜.新发STXBP1基因突变致大田原综合征1例[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2):1343-1344.

[2]钱萍,杨志仙,薛姣,等.一个家系中共存大田原综合征和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的遗传学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2):907-909.

[3]胡春辉.不明原因62例早发性癫痫性脑病临床特点与相关基因突变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6.

[4]杨雪,潘岗,李文辉,等.不明病因早发癫痫性痉挛患儿遗传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