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曹兵

曹兵(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8例该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多以脑部神经受损,多以激素治疗,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内科精神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79-02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病变部位和时间的多发性为特点。病变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传导束和小脑白质等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2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在22~5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8岁。

1.2结果:28例该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2治疗方法

2.1免疫治疗

2.1.1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能减轻水肿,促进血脑屏障恢复,缩短急性期和复发期的病程,但不能防止复发,且对进展型疗效不佳。常用药物有:

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对急性期的疗效优于其他皮质类固醇制剂和促皮质激素,可作为首选。一般主张大剂量短程疗法,用量为500~1000mg/d在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3~4h滴完,连用3~5天[1]。然后改用泼尼松60mg/d口服,12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地塞米松:20~40mg/d,置于生理盐水中静滴,7天后减为10~20mg/d维持,后改用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一般以80U/d开始,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1周,依次减为40U/d,4天;20U/d,4天;10U/d,3天,为一疗程。其后用强的松口服逐渐减量;泼尼松:80mg/d口服一周后,依次减为60mg/d,5天;40mg/d,5天;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2.1.2β-干扰素(interferon,INF-β)INF-β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细胞为防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INF-β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并可抑制T细胞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白细胞增殖和抗原呈递,促进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产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主要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可减少复发。使用剂量为INF-β1a30μg每周肌内注射1次,或INF-β1b50μg,隔日皮下注射1次,持续2年。

2.1.3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是一种强细胞毒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尤其适用于快速进展型的治疗;口服30mg,每天2次,连用1年。硫唑嘌呤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可缓解疾病的进展,降低复发率,但不能影响致残的进展;口服50mg,2~3次/d。可用1~2年。甲氨蝶呤对继发进展型复发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服7.5mg,每周1次,可用2年。尚可选用环孢霉素A。

2.1.4免疫球蛋白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中和循环中的抗体,结合B细胞表面的受体,下调抗体的产量,抑制补体介导的脱髓鞘,封闭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髓鞘的吞噬而防止脱髓鞘的发生。一般用0.4g/(k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

2.1.5血浆置换疗法血浆置换可能是通过清除体内的抗体而发挥治疗作用。主要用于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因有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应用者。每次置换50ml/kg,1~2次/周,10~20次为一个疗程。

2.1.6Copolymer1是L-丙氨酸、L-谷氨酸、L-赖氨酸和L-酪氨酸合成的多肽混合物。该药可减少早期复发一缓解型MS患者复发次数,但对重症病人无效;也可作为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MS的替代疗法,对血清IFN-β中和抗体增加及对IFN-β抗药的患者亦可选用[2]。用法:Glatirameracetate20mg,每天1次,皮下注射。不良反应是大多患者注射部位有轻度反应;10%患者有发作性潮红、胸部发紧、气短、心悸和焦虑。

2.2对症治疗

2.2.1痛性痉挛首选氯苯氨丁酸,可在脊髓水平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轻肌强直程度和急性肌痉挛发作的频度。一般从小剂量开始(5mg,每天2次或3次开始),逐步加大剂量,一般日剂量不应超过100mg。其他如卡马西平也可应用,起始剂量为100~200mg/d,分2~3次口服,可缓慢加量至600~800mg/d。

2.2.2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应先行膀胱训练,适当增加腹压,行膀胱按摩促进排尿。药物治疗可选用拟胆碱药,如氯化氨甲酰胆碱等。尿失禁者,可根据情况选用抗胆碱药物如普鲁苯辛或溴苯辛,无效时可选用丙咪嗪。便秘者可多进含纤维素的食物,应用缓泻剂或灌肠。

3讨论

多发性硬化在全世界分布广泛,随纬度的增加其发病率趋于增高:高发病区(发病率大于30/10万人)主要位于北欧、中欧、美国北部等;中等发病地区(5/10万~30/10万人)有美国南部、意大利、西班牙等;低发病区(小于5/10万人)包括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墨西哥等[3]。我国近年来的报道亦日益增多,与西方国家相比急性MS较多,常累及视神经,视神经脊髓炎型较多,这些特点与亚洲国家(包括日本)的相似。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小于10岁及大于50岁发病者均较少见,60岁以后发病者不到1%。女多于男,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参考文献

[1]吴卫平,胡学强.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74-280.

[2]樊永平,尤昱中,陈克龙,杨涛,吴畏.26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分布.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