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原则和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原则和不良反应

覃正龙

覃正龙

(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目的:观察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对用药原则加以归纳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某友邻医院发生的87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独给药、静脉给药患者出现ADR的发生率更高,而在药物应用方面,则以左氧氟沙星应用的ADR发生率最高,达47.13%;且年龄段在18~36岁间的患者,其ADR发生与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其它年龄段患者(P<0.05);累及器官则以消化系统最多,达41.38%。结论: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与禁忌症,提高药物应用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临床用药原则;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191-02

在临床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有着抗菌谱广泛、口服吸收效果好与生物利用度较高、组织分布广阔且半衰期较长、具有抗菌后效应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1]。而伴随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在增加。故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87例氟喹诺酮类AD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ADR情况加以总结,并探讨出对应的用药原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及某友邻医院于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87例氟喹诺酮类ADR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0例,女37例,年龄均在18~68岁间,平均年龄为(41.2±2.5)岁。原发病:泌尿系统感染40例,肺炎20例,消化道感染15例,呼吸道感染12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药物给药方式与给药途径、ADR发生和恢复情况以及累及器官、临床表现等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x-±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87例患者给药方式、途径与药物名称分析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87例患者中,单独给药、静脉给药患者出现ADR的发生率更高,而在药物应用方面,则以左氧氟沙星应用的ADR发生率最高,达47.13%,如表1所示。

表187例患者给药方式、途径与药物名称分析(n=87)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采用单独给药与静脉给药途径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其出现ADR的发生率更高,且以左氧氟沙星应用的ADR发生率最高,可达47.13%;而在年龄上,则以37~60岁患者ADR发生与恢复时间最长;在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上,则以消化系统为主。基于此,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需严格遵守以下几个用药原则,即:①给药前,需具体结合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对应药物,并建议患者餐后用药,且初始剂量不可过大,若能口服,尽量采取口服形式;若需静脉给药,则需严格控制其滴速,动态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合理调整滴速与用药剂量[2];②用药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早期反应,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因该类药物主要是经肾脏排泄,故对存在肝肾功能退化的患者,需考虑是否可以应用与应用的剂量,以免因药物过度蓄积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同时,使用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若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者,若脑供血不足、癫痫等,需禁止应用该药物;③具体结合不同年龄段人群药物代谢特点,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因该类药物会对机体软骨发育造成影响,故对于孕妇、哺乳期患者与年龄低于18岁的青少年,禁止使用该类药物,且对该类药物过敏者也禁用[3]。

综上所述,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与禁忌症,具体结合药物抗菌谱、患者药敏试验与病症情况、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应药物与应用剂量,并严格把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合理给药方式与途径,以切实发挥出该类药物的低毒、高效优势,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最终实现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振国,于文玫.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5-26.

[2]徐华涛.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4):3765-3766.

[3]陈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