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诗歌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再谈诗歌教学

白华

◆白华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628400

当教学完全沦为追求升学的手段以后,我们的诗歌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秉性,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熏陶、感染、教化的作用;情感和个性飞扬的课堂被变成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研究出来的“高效课堂模式”,为了维护中国诗歌应有的尊严,我必须要再来谈谈诗歌教学。

要谈诗歌教学,不知道诗歌的产生,是无知的。《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观之,抒情、言志是诗歌的根本特点。因此,任何一堂诗歌教学课,如果看不到诗人情感对学生的感染(当然是或多或少),那就是一种失败——任何脱离本质的东西还有价值吗?

作为艺术的一大门类,从诗发展变化到歌诗——可以合乐而唱的诗以后,诗歌就有了可以用旋律来咏唱的内涵,而诗歌又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产物,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艺术审美性,就特别适合培养人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青少年“情商”日益恶化的今天,诗歌教学的终极作用又何其明显,何等重要,如果一堂诗歌教学课不是为了达到这些熏陶、感染、教化的主要作用,而仅仅是教给学生如何应对中考、高考题目的答题规范,那就是对中国诗歌的不尊重!就像当今市面上那些恶搞《三国》戏说《水浒》的东西一样,属于低俗的东西!

知道了诗歌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我们就知道了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了。

首先,任何一首流传于世的诗歌,都是某位诗人在某一特定的背景下吟咏出来的文字杰作。因此,一首诗词,就是一部从因到果的作品。要对诗歌有真正的理解,了解背景就是必须的了,而很多诗作的产生又往往有着很宏大复杂的背景,于是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效率”就把这一环节简单化了,仅仅要求学生记住教师给他的那些考试需要的一鳞半爪的东西---比如姓甚名谁字号、朝代、身份、评价、代表作之类无关诗歌本身痛痒的东西而已,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一头雾水或者顶多略知皮毛或者死记硬背。试想,如果不把“杜甫平生的志向、安史之乱给当时社会以及给杜甫本人带来的的恶果”作必要的交代,学生如何真正去理解他的生平第一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中那份狂喜和飞翔的思绪!就像不知道唐玄宗如何对待李白,就肯定不能理解《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样!这个环节当然可以让学生养成课前自己预习的习惯,课堂上采用检查的方法进行。

中国古代诗词的令人喜爱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抒情言志的手法奇特。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有许多伟大的诗篇,但是怎么读,都觉得还是中国诗词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那就是情感的“形象性”。

我们课本中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仙境中追求伊人的激动,或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放;还是“古道西风瘦马”的落魄与荒凉,或者是“夜深千帐灯”的哀婉简约,一幅幅让人浮想联翩的画面,绝对是培养学生无穷想象力的最好范本,然而,我们的考试仅仅只是需要把这些诗句就像翻译古文一样直译过来就可以得分了,这分明就是糟蹋圣贤!要改写一首诗歌谈何容易,不然我们都是诗人了!当然要求学生改写,但一定要求学生尽量发挥想象,尽量想象诗歌中应有可有的东西!长此以往,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台湾作家张晓风先生对《枫桥夜泊》的改写,就是我心中诗歌改写的佳作!我曾以之为范,让学生改写过好几篇诗歌,收效颇好!

接下来,我要谈的是,既然我们已然明白“诗无达诂”这一读诗的原则,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令学生记住教学参考书上的那些“一家之言”呢!而且考试的时候还只能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东西来确定学生答卷的正误!据说,四川某市13年统考改卷场上,一教师对出题人给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负责人就用教参来“训斥”老师。由于诗歌赏析考试总是一大失分点,以至于我周围有许多教师把教参书上的东西印刷出来让学生背诵。这哪里还有学习诗歌的乐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当然不是说教参编写者水平不高,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地区使用的语文出版社的教参乃至教材下面的注释,我就发现每一版本的内容都在不断地修改变化嘛!

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做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诗人写作背景和诗歌本身传达出的应有的解读,杜绝僵化的就诗论诗。因此给赏析诗歌确定一个标准答案进行评判,这本身就是对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最大的阻碍!

最后,我想说的是,诗歌教学中最被忽略的而又最不应该忽略的一种教学手段——诵读。通常我们确实是让学生朗读了,但是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除了读正确,读懂以外,更要读出情感——用声音的语言读出诗歌内在的语言,这是十分不易的。怎样的抑扬怎样的顿挫,甚至怎样的运用声音气息,这些都是有可为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我们呢,估计有个三两遍就过去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就发现,一旦把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就可以读出他自己的理解,课堂上气氛十分热烈。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对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都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本人对于诗歌朗读有较高的鉴赏水平!

诗歌教学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可说,我仅就我们在目前因为应试而教学中常犯的几大问题谈谈而已。不足之处肯定大而有之,欢迎同仁指正切磋。